長期以來,我國水產養殖模式大多是以淡水大水面養殖、傳統池塘養殖、淺海養殖和海洋灘涂養殖為主,養殖儀器裝備使用率低,生產模式落后,效率偏低。水科院投入專家力量,長期致力于高效水產養殖模式的研究,探索出高效健康養殖模式的新路子,在生產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現代池塘和工廠化養殖,推進養殖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
圍繞我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升級改造的產業技術需求,運用工程學、水產養殖學、生態工程學等原理方法,開展了淡水池塘設施規范化、養殖水質調控工程化、養殖小區構建模式化等“三化”技術研究,制訂了池塘設施規范化行業標準,研發出一批高效生態工程化設施,建立了生態工程化養殖小區模式,為全國性的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為淡水池塘養殖生產方式轉變與模式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
水科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研究設計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作為高產、節水、省地、環保的養殖模式,可使生產的每公斤魚的耗電量小于2.5度,能耗降低20%以上,大幅度降低了循環水工廠化養殖系統的運行管理成本。同時,與傳統池塘養殖模式相比,相同養殖規模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設施系統土地利用僅相當于傳統池塘養殖模式的1/10~1/20養殖用水僅相當于傳統池塘養殖模式的1/8~1/10,并且不再對水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可實現很高的生態效益。該系統已在我國湖北、新疆、重慶、廣東等地推廣應用,主要養殖品種包括了澳洲寶石鱸、鰻魚、羅非魚、澳洲尖吻鱸、金鱸、銀鱸、花鱸、長吻魚危、美國鰣魚等。同時,還建立了淡水工廠化高密度健康養殖示范區9個,示范面積達到8000多平方米。截至目前,漁機所開發的超高密度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以羅非魚為主要養殖對象,單產突破100千克,單位水體養殖密度達到了每立方米113千克,日換水量不到5%,對于國內養殖工程學科領域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循環水養殖模式符合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水產養殖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生態效益,對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提升深水網箱養殖技術水平,推動規模化應用
水科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多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共同研究創建了抗風浪網箱工程技術,突破和掌握了熱熔焊接技術和成型工藝、海上錨泊安裝固定技術,探索出我國抗風浪網箱系統制作安裝工藝與方法,創制出適合我國海況養殖的國產化抗風浪網箱,發明了遠程多路自動投餌、吸魚泵、高壓射流水下洗網、智能起網、多視角水下監視等一批關鍵配套裝備,提升了抗風浪網箱養殖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效提高了網箱養殖生產效率。南海所還與廣東等4省區開展合作,大力推廣深水網箱技術,廣泛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促進我國離岸海水養殖業的發展。目前,深水網箱已在廣東等沿海地區累計推廣8000多只,年產優質魚約6萬噸,累計新增效益達162.6億元,節約引進網箱資金達38億元。1只深水網箱年產魚約13噸(最高產量達31噸),相當于40只傳統網箱的產值。1組(4只)深水網箱的年產值相當于一般漁船年產值的2倍~3倍。采用hdpe制造的一組深水網箱相對于木質材料制造的傳統網箱可減少碳排放總量約34.4噸。(冰嵐)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