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吃菜的種菜的都滿意
——上海“菜籃子”工程千方百計保市場供應保農民增收
進入12月,上海市蔬菜供應到了“冬淡”季節,由于氣溫低,蔬菜長勢慢,菜價上升也在情理之中。但在雙休日靜安區的合作社送菜進社區的現場,記者見到來買菜的張阿婆,她非常滿意地說,現在蔬菜品種多、價格便宜,真要感謝政府的“菜籃子”工程。
綠葉菜低價,會否“菜賤傷農”?在閔行區華漕鎮鷲山村浙林蔬菜合作社的田頭旁,來自浙江的合作社當家人鄭紅衛對記者說:“現在田頭價分別是青菜1.2元、菠菜2.5元一公斤,合作社是贏利的,我們在上海種菜好幾年了,嘗到了甜頭,這主要是靠政府的支持。”
為什么在上海吃菜的和種菜的都滿意?這得益于上海市政府部門未雨稠繆,努力尋求菜農和市民利益的平衡點,在市民滿意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護菜農的實際利益和生產積極性,促進蔬菜產銷可持續發展。
早在2008年上半年,上海市農委就開始了“蔬菜生產最低保有量”專項課題研究,針對上海市民愛吃綠葉菜,而綠葉菜又無法通過外省長途運輸來解決的情況,制定了“上海市發展蔬菜生產、保證市場供應”的行動計劃,部署、指導“菜籃子”工程,提出上海市要千方百計保證蔬菜的市場供應,也要千方百計保證農民收入的增加。
自2010年10月以來,根據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結合上海城市發展和地產蔬菜生產供應實際情況,組織市郊菜區不斷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建立新模式,著力抓好蔬菜產銷服務,為農民增收和穩定市場供應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形成了長效化的“生產扶持機制”。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