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國羅非魚產業發展論壇落下帷幕。從議程設置和與會者的討論重心來看,銷售已成為全行業當仁不讓的頭等話題,更是頭等難題。如果說,內銷依舊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方向的話,那么大批海外嘉賓的加盟,雖讓與會代表更加了解國際市場,但也更明白前路艱險,正處在瓶頸期的羅非魚行業若要逆勢突圍,料想必將經歷一番傷筋動骨的變革。
在中國的農產品中,大概少有像羅非魚這樣市場高度自由且高度國際化的。一方面,國內市場從種苗到養殖再到加工,幾乎全部在失管狀態下野蠻生長。在利益驅使下,整個羅非魚行業經歷了由弱小萌芽到高速膨脹,短短數年躍升為世界第一大國,早期投身者因其致富。另一方面,產品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在國際規則下參與競爭,直接與國際ngo、采購商對話。羅非魚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中國制造”的困局:高產低價迅速占領市場,進而低質、供過于求被拒之門外。這正是在各個出口行業屢見不鮮的,分散生產面對全球化市場、行業潛規則面對國際化標準、競爭市場面對可持續發展大潮節節敗退的悲劇。
今年低迷的行情只是表征,隱藏在水面下的是圍繞羅非魚復雜而又積弊重重的系統性難題。在產業論壇上人們困惑不解:前三季度羅非魚出口量達歷史同期最高點,怎料加工企業卻處于近年利潤最低點?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受ngo認證的養殖場,為何中國出產的羅非魚仍被看做低檔魚?于是,我們看到一幅復雜卻似曾相識的場景:就在海口星級酒店內,頂級養殖場正在研討asc、acc這些與國際理念接軌的認證標準時,可能在華南地區某個魚塘邊的豬舍,大量豬糞排到塘內,魚兒正吃得不亦樂乎;大型加工企業和營銷專家正為進入歐美市場、打開內銷渠道、創立羅非魚品牌和新品類出謀劃策的時候,可能一些小加工廠正在通過魚中收購劣質羅非魚,并瞞天過海闖過層層關卡,低價殺入貿易商的視野。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