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菜價調控,繞不開一個“話分兩頭”的老問題,如何既防“菜貴傷民”,又防“菜賤傷農”。業內專家認為,提升產銷對接率并建立蔬菜生產“政府+市場”保障體系,是其中的關鍵。
提升蔬菜產銷對接率
菜價“賣賤買貴”、“兩頭叫、中間笑”。其中的關鍵就是分散的產銷體系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提升蔬菜產銷對接率,是目前蔬菜機制改革和創新的一大方向。
記者在新近的采訪中碰到這樣一件事:在與滬郊閔行區浙林蔬菜合作社負責人鄭紅衛交談時,彼此在田頭交易價的數據上“碰不攏”。他賣出的田頭價,相當于記者掌握的當地蔬菜的批發價。
問了蔬菜辦的專家才明白,這家合作社的蔬菜基本不進批發等中間環節,而是直銷對接菜農。“所以田頭價就是直銷價,相當于批發價。比一般分散菜農的田頭價,高了不少。”
合作社的菜農,田頭“賣”出了批發價,得了實惠。那么,消費者一頭呢?上海閔行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人士舉了“農社(社區)對接”的例子。他說:“對接以后,消費者在零售終端可以買到批發價,也得了實惠?!?/p>
上海市農委主任孫雷說,蔬菜市場有個規律,只要有一個價格“谷地”,就會對周邊菜價產生影響,從而起到穩菜價的作用。
農業保險應成為“多面體”
農業這個產業很特殊,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交織。農業保險一定要成為“多面體”,覆蓋這兩類風險。在滬郊,不少合作社都投保了三種農險:一種是大棚等設施的災險;一種是土地出產物的災險;一種是淡季綠葉菜成本價格保險。
上海安信農保公司石踐對記者說,綠葉菜價格保險是上海的一個創新機制。傳統的淡季菜少,就要鼓勵菜農多種,但多種了集中上市,很可能“菜賤傷農”,這就需要通過一定的保障措施來平衡利益。從2011年起,上海在國內率先推出了“冬淡”和“夏淡”綠葉菜成本價格保險。用“蔬菜價格漲幅”替代cpi價格指數,使理賠標準更加科學合理。
來源:新華社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