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陜西佳縣林業局獲悉,今年(2012年)佳縣紅棗減產,但產量仍達3億斤。據采訪了解,農戶囤棗惜售,認為“辛辛苦苦從田地里打弄回來的棗,想賣個好價錢,但截至目前,市場給的價格很低。”
享譽國內的佳縣紅棗,緣何造成上述局面?有專家分析,佳縣紅棗品牌沒得到開發,品牌效應沒有顯現,而紅棗產業化程度弱也是個致命的問題。
打棗辛苦農戶囤棗惜售
佳縣當地人笑稱,佳縣的收入來源有“一紅一白”:其中的“一紅”指紅棗,“一白”指白云山。據佳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佳縣去年紅棗收入9億元,在佳縣gdp中占比近三分之一。但今年佳縣紅棗卻遭遇銷售難題,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11月26日下午5時,記者走進距離佳縣縣城30余公里、號稱“千年棗鎮”的朱家坬鎮朱家坬村。在農戶武玉枝家的院子里,記者看到一筐筐紅棗整整齊齊地排放在一角。
武玉枝介紹說:“跟去年比,今年棗子減產了,收了7400多斤,全在這里了。”但到現在,棗子還一顆都沒賣,武玉枝歸因于:“打棗太辛苦了,棗價卻很低。打棗的時候,要一顆顆地撿起來,有時還要從土疙瘩、石頭旮旯里刨出來,幾個小時也撿不到一麻袋棗子。”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