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50年一遇的美國大旱后,北半球正接受著70年來最嚴酷的冷冬洗禮。圣誕節期間,全球各地都在為極端天氣發愁,而農業作為靠天吃飯的品種,在極端天氣情況下,更顯得異常脆弱,這也導致農產品結構性行情年年發生。
圣誕時節,北半球多個地區迎來新一輪嚴寒,其中俄羅斯及日本部分地區氣溫降至攝氏零下30度。氣象專家表示,今年異常嚴寒原因是往常盤踞于西伯利亞的反氣旋擴展到俄羅斯西部地區,甚至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及蒙古的交界處。
上述12月底寒冬情形,與今年1月初歐亞部分國家遭遇的極寒天氣很相似。當時,水城威尼斯罕見地因河道結冰停航;塞爾維亞自1月下旬開始的嚴寒天氣迄今已導致多人喪生,境內多處路段無法通行,偏遠地區約7萬民眾被大雪圍困;在法國,嚴寒和降雪使部分高速公路臨時封閉;在中國,北方地區遇到了近年來最冷春節和最冷元宵節,1月下旬以來,全國有42個氣象站出現極端低溫。
可以想見,這個冬天仍然會繼續冷下去。只是我們不知道明年的夏天還會有什么極端的情況在等待著我們。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言,極端氣候已成常態。
恰如前車之鑒,度過極冷的1月份之后,迎來了夏季的酷熱。今年7月成為美國1895年有紀錄來最熱一月。處于“嚴重”和“極度”干旱的土地面積比例占據了全美近2/3的土地,為自1999年起有紀錄以來最廣范圍,中西部9個州遭受嚴重干旱。由此也引發了一輪漲勢兇悍的玉米和大豆上漲行情,玉米和大豆價格均刷新歷史新高。
顯然,“三十年一遇”、“五十年未見”、“百年一遇”等一系列災害的背后,極端天氣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極端天氣發生幾率持續增加,給農作物收成造成巨大損失,加劇了未來農產品價格的波動。
來源:證券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