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現在距離布朗提出“誰來養活中國”已經18年了,盡管中國糧食連續9年獲得豐收,但國際上依然有人竭力鼓吹中國未來還存在糧食安全的問題。原因是,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糧食進口開始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根據官方公開的數據,2012年1-11月中國谷物及其進口總量的1342萬噸,同比增長2倍,如果再加上大幅度上漲的進口大豆,預計2012年中國進口谷物和大豆等油料的總量為全球的貿易總量的18%左右,國際方面質疑的聲音認為,如此大的糧食進口量會對國際糧價產生直接的影響力。對此,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建議,有關方面應適度減少三大主糧的進口量。
近年來,全球糧價出現大幅上漲。對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據世界銀行統計,2010至2011年期間,糧食費用上漲使近7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而僅僅是2010年,全世界遭受饑餓的人口就高達9.25億。
目前全球結構性饑餓人口仍在增加,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張忠軍告訴本報,在接下來的10年內,由于糧食生產供不應求,國際谷物和肉類的價格都將超過其歷史均價,谷物價格將會上漲20%,肉類價格將上漲30%。不斷攀升的商品價格對糧食鏈產生影響,直接對缺糧國家特別是非洲貧困國家的經濟和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對于中國大幅增加進口大豆、玉米和棉花等農產品,張忠軍表示,由于玉米在一些國家還屬于主要口糧,國際方面較為關注中國未來是否會不斷加大玉米進口。總體來說,中國僅用占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養活了占全球21%的人口,目前很多主要農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這對中國糧食安全乃至整個世界糧食安全都是極為重要的。
危機遠未結束
從2008年爆發世界糧食危機開始,國際糧價連年飆升成為困擾世界的難題。國際糧價高漲的背后,實際上是由于各國利益不同,立場差異明顯,才使得國際糧食安全問題愈加嚴重。
來源:經濟觀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