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糧食生產喜獲豐收,創造了自建國以來“九連豐”的奇跡。稻谷生產也似芝麻開花節節高,再獲豐收。可是,大米市場卻一直沒有起色,以至于國家不得不在一些地方啟動稻谷最低收購價。新的一年悄然來臨,大米市場堅冰亦然,今年大米市場的新春何時能夠到來呢?
回首2012年,大米市場為何不溫不火,一直處于低迷狀態的原因:
豐收奠定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2012年我國稻谷種植面積達到30297千公頃,比2011年增加240千公頃;稻谷每公頃產量達到6743公斤,比2011年增產55公斤;稻谷總產量20429萬噸,比2011年增產328萬噸。稻谷的增產豐收,給我國大米市場供應提供了比較充足的物質基礎。
外國大米涌進打壓國內市場價格。在中國大米生產供應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外國大米卻暢通無阻地進入中國市場。越南、巴基斯坦大米平均以低于中國同類大米價格20%以上的價格迫使國內大米市場價格急轉直下。
最低收購價提價不到位也影響大米價格。為了保護種糧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2012年國家繼續在糧食主產區實行、并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120元、125元、140元,比2011年分別提高18元、18元、12元,提高幅度分別為17.6%、16.8%、9.4%。除了秈稻由于產量有限,市場供不應求外,中晚秈稻和粳稻即使提價幅度達到兩位數,仍然低于2011年市場價格水平。在生產資料價格和勞動力價格水漲船高的格局下,這種提價幅度依然保護不了種糧農民的利益。特別是中晚秈稻,在上市時不少地方每公斤(下同)僅在2.5元,即使到2012年底,仍然徘回在2.60-2.66元左右。
生產決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產。作為特殊商品的糧食生產,既有普通商品生產的一般特性,也有特殊商品的特殊特性。其特殊就特殊在生產周期較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國人對其需求剛性增長,以及一旦生產遭到挫折恢復極其艱難上。
我國糧食生產雖然取得了創紀錄的連續九年豐收,但是,這種持續增產豐收的局面能否維持下去,很難做出準確的答案。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