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南方多地迎來降雪天氣。以往農副產品價格基本“逢雪必漲”,但記者在江西南昌部分市場走訪發現,得益于農副產品“農社對接”,當地一些社區菜價并未出現較大波動,農副產品價格“逢雪必漲”怪圈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以前一下雪就擔心菜漲價,現在不用了”
農副產品價格“逢雪必漲”似乎已經成為定律。3日晚開始,江西南昌迎來了2013年首場大雪。在許多市民為此感到歡欣的同時,令人煩惱的菜價上漲問題也開始凸顯。
在南昌市紅谷灘新區沙井菜市場,賣了近20年菜的菜販湯叔風告訴記者,受突如其來的大雪影響,菜市場的菜價普遍上漲了30%左右,前來買菜的市民抱怨很多。
“1月4日的進價就是3日的賣價。”湯叔風說,1月3日,生菜的零售價格是3.5元/斤,但4日批發市場的進價就要3.8元/一斤,菠菜3日賣3元/斤,4日進價就是4元/斤。“如果大雪持續,菜地里的菜被大雪覆蓋甚至結冰,收不上來,菜價還會更高。”
與沙井菜市場不同,在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的世紀花園小區,菜價并未受大雪影響。“2012年我們這里開了一家農副產品平價商店,平時的菜價就比菜市場上便宜一點,今天雖然下了這么大的雪,但這里的價格還是和平時一樣。”住在周邊的市民周鳳珍說。
前來買菜的市民唐國強說:“以前一下雪就擔心菜漲價,現在不用了。”
“我們的價格要比他們低15%左右”
世紀花園小區的場景只是南昌市開展“農社對接”活動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為緩解農副產品市場長期以來“農民難賣、市民貴買”的矛盾,2012年,江西省在南昌市啟動了農副產品“農社對接”的直銷試點工作,將各類農副產品“打包”送進社區。
江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是南昌市“農社對接”活動的具體承辦單位。聯合會理事長魏道龍介紹,通過這種運作模式,他們大大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農副產品的銷售價格。
在世紀花園小區農副產品平價商店,記者看到,這里環境整潔,前來買菜的人絡繹不絕。平價商店門口掛著的“農副產品價格表”上標明了“今日平價”和“市場均價”兩種價格。
“‘今日平價’是我們店里面的銷售價格,而‘市場均價’則是由南昌市市場價格認證監測中心采集發布,一般來說,我們的價格要比他們低15%左右。”銷售經理王少平說。
記者在標有“穩物價、惠民生”字樣的農副產品價格表上看到,當天平價商店內的紅蘿卜、包菜、土豆、萵筍等蔬菜的“今日平價”分別為1.18元/斤、1.18元/斤、1.68元/斤、1、38元/斤,而其“市場均價”則分別為1.53元/斤、1.51元/斤、2.09元/斤和1.91元/斤。同時,農副產品價格表下方還公布了價格舉報電話。
“其實農副產品送到批發市場上價格一般不高,但經過批發商轉手,市場零售價格就會翻倍,這是導致現在‘農民不賺錢,市民還喊貴’現象出現的根源。”魏道龍說。
新華網南昌1月5日電(記者郭強)近日,我國南方多地迎來降雪天氣。以往農副產品價格基本“逢雪必漲”,但記者在江西南昌部分市場走訪發現,得益于農副產品“農社對接”,當地一些社區菜價并未出現較大波動,農副產品價格“逢雪必漲”怪圈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緩解“買菜貴”需在流通環節做文章
專家表示,農副產品價格“逢雪必漲”,一方面因為受雨雪天氣影響農副產品供應減少,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間各流通環節借天氣因素層層加價逐步推高,江西南昌通過把農副產品打包送進社區的“農社對接”模式,可作為破解這種怪圈的一種有益嘗試。
江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尹小健說,雖然雨雪天氣會對農副產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造成一些不利影響,但有一些價格波動還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南昌通過“農社對接”減少流通環節的模式,把田間地頭和百姓餐桌直接聯系起來,可讓農民和市民同時受益。
魏道龍說:“傳統銷售模式中,菜販從農戶手中收菜后賣到一級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從一級批發市場批發后再零售,每個環節都會加價。而直銷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而且我們也不會因為菜價相對較低而虧本,因為我們是作為一個主體包攬所有的環節。”
尹小健認為,未來抑制農副產品價格波動除了要穩定生產保障供應外,還要著力在流通環節做文章,通過“農社對接”等直銷模式,降低流通成本,緩解居民“買菜貴”問題。()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