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結束的首屆“清華三農論壇”上,多位三農領域的權威專家就未來發展新型農業經營和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該改革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家庭經營任何時候都是我國農業最基本的經營形式。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黃小虎建議應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分步驟、有條件地進入市場。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對此,韓俊指出,培育和構建兩“新”是對今后我國三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但絕不是要脫離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去另搞一套,也不是替代農村家庭經營主體,而是要更好地為農民提供服務。家庭經營任何時候都是我國農業最基本的經營形式。
對于如何推進兩“新”,韓俊提出要把握好五個問題。一是,新型經營主體新在哪里?他認為是新的要素配置和組合,即要扶持一家一戶的農民發展專業的、規模的、集約化的生產;二是,新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合作社發展質量,重點培育一大批比較規范、對農民帶動作用比較強的合作社;三是,構建多元、多層次、多形式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四是,要培育新型農民。要讓留村務農的年輕人的收入比打工更劃算;五是,充分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建立一個城鄉統一的不動產登記體系,加快對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同時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改革農村土地制度也是當前熱點話題,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對此,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黃小虎認為,允許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題中應有之意。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