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國務院近日確立生物產業為戰略新興產業,并下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明確到2020年把生物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等目標。
得知這一消息后,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第一時間在行業交流網絡平臺上分享了相關政策信息。生物產業涉及的行業廣泛,王小語敏銳地察覺到,在其細分的子行業中,生物技術種子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將給國內糧食安全、生態改善、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生物育種逐漸滲透
過去幾十年,化學農業在中國得到了迅猛發展。但是,未來的農業增收已經無法再依靠化學品,最有可能再次刺激農業產量增收的將是生物技術,整個農業領域從上游的種子、疫苗到下游的食品,都將大量使用生物技術。記者注意到,《規劃》中提到了“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增強生物農業競爭力”,尤其指出要“提升生物育種核心競爭力”,“大力開發主要農林動植物的高產、優質、多抗、高效新品種,重點推動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油菜、馬鈴薯和豬、禽、牛、羊、水產等動植物重大新品種的培育、擴繁與產業化”。
但是,與全球商品種子市場相比,中國生物技術種子的滲透率仍然很低。
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給記者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全球范圍內,由于在輸入性狀(如抗除草劑、抗蟲以及疊加性狀)方面占有優勢,生物技術種子的需求增長比傳統種子更快。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的數據顯示,全世界范圍內種植的81%的大豆、64%的棉花和29%的玉米都已是生物技術作物。相比之下,2010年,中國生物技術作物的種植面積僅占所有作物種植面積的2.2%。
然而,提高生物技術種子在中國的滲透率還面臨著諸多障礙。例如,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非常關注,不時有抵制活動出現,衛生部也規定轉基因食品需進行標識等。
來源:中國貿易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