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縣三臺鄉的11974位農民,去年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人均核桃現金收入達到了10607元,被當地山區彝族群眾譽為“鐵桿莊稼”的核桃真正成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搖錢樹”和“綠色銀行”。
“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淌油的樹,我們這代人更要努力,把荒山全植上核桃樹,讓后代更享福!”日前,記者在三臺鄉干河村委會月拉黑村民小組見到被村民稱為“核桃大戶”的開順若,他正率領全家為小樹苗培肥,“家里到底有多少棵核桃,我也數不清楚,大大小小有3000多棵吧。”從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在冬日陽光下孕育生機的大樹漫過了前后的山梁。“3成左右的樹掛果了,今年收入只有20多萬元。”老開有些不滿足。
三臺鄉是大姚縣西部的一個彝族聚居高寒山區,山高箐深,但雨量充沛,特殊氣候適宜核桃等經濟林木生長。據三臺鄉黨委書記李志祥和鄉長張海燕介紹,目前,全鄉已有核桃樹216萬多株,折合20.5萬多畝,人均有泡核桃樹200多棵,今年全鄉核桃產量3600多噸,產值1.23億元。
近年來,三臺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擴大種植規模,鼓勵農民“誰種植、誰所有、誰受益,可以繼承”,并給予資金支持。依靠林業科技,推廣良種良法,新建核桃烤房,突出核桃集約化經營,全面提高產量質量,推進核桃產業化發展。充分利用巿場機制,擴大營銷力度,提高銷售價格,增加農民收入,使這一低投入、成本小、收益高、一年栽下數百年受益的核桃成為增收致富的優勢產業。
來源:云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