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全球大米市場上出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大買家:中國。數十年來,中國持續增長的大米產量使得中國的出口量遠超進口量。但目前,中國從全球糧食市場創紀錄大額進口大米的行為正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
美國農業部對中國的監測數據顯示,中國于2012年在國際糧食市場上進口精米260萬噸,較2011年的57.5萬噸同比提升了352.17%,創出歷史新高。而在過去50年中,中國僅有四年是大米凈進口國。
《華爾街日報》稱,一些國際分析師認為,推動中國大規模進口大米的是中國消費者需求的大幅增長。中國的大米無法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如果確實是這樣,這可能標志著全球大米市場一個重大和長期轉變的開始。這可能引發人們對于大米產量能否滿足需求的擔心,而這將會使得大米價格維持在高位。
東方艾格糧食分析師馬文峰卻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另一種的見解:“真正推動中國大量進口大米的因素,是目前由于我國糧食政策性收儲而形成國內、國外巨大的價格差異,這必然導致有進口配額的企業會大量進口國際市場的糧食,賺取巨額的利差。”
大額進口背后
2012年,中國在全球糧食市場的大肆采購正引發國際市場對中國本國糧食安全以及對全球大米價格波動的諸多擔憂。
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深經濟學家方成表示,如果這種勢頭持續下去,人們會擔心全球其他地方的產量能否滿足中國的大米需求。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2012年大米貿易量僅為3,730萬噸,占全球供應量的7.7%。中國一年的大米消費量約為1.4億噸,因此大米貿易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2008年,大米價格飆升帶動其他主要糧食價格上漲,從而爆發了全球食品危機。
對此,馬文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04-2011年中國糧食產量的連續8年增長,糧食總產量由2003年的4.3億噸增長到2011年的5.71噸,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6%,根據國際數據,中國一年大米消費量是1.4億噸,但現在水稻國產已經達到2.01億噸。
據了解,從2006年度以后,國內糧食總供應超過消費,糧食安全系數逐年回升,到2011-2012年,中國的糧食安全系數已經回升到38.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