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西省運城市臨猗棗業獲得了近年來最好的收益,全縣鮮棗總產達2.56億公斤,總收益達8.22億元,比2011的2.27億公斤增產12.5%,比2011年的6.6億元增收24.5%。全縣棗農人均收入超萬元,特別是鮮棗主產區的廟上鄉,棗農人均收入達15000元。
據相關負責人分析,好的收益源于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二次振興,初見成效。自2009年起,臨猗縣就提出以提質增效為核心的棗業二次振興戰略。為打造全國最大的優質鮮食棗果生產基地和集散地,該縣先后投資200萬余元,在廟上鄉打造高標準現代農業鮮棗示范區。同時,縣林業局以棗產業聯合會為依托,定期聘請棗業學術專家、鄉土專家,對棗產業聯合會的會員及棗農進行科學管理培訓,大力推廣設施栽培、品種改良、沖施有機肥、保鮮貯藏措施,制定棗業行業規范,實行不紅不摘不賣等一系列措施,使該縣的棗產業由原來單純的“種棗、賣棗”發展成為一個“種植、加工、銷售、物流、貯藏保鮮、旅游觀光等協調互動”的現代化綜合產業體系。
設施栽培,提質增效。2012年,該縣設施大棚的面積達到15000畝,增收1.5億元。鄉土專家祁兵艦、李長娃,分別投資50萬至100萬元,率先搭建暖棚棗園;張莊村是全縣搭建設施大棚的排頭兵,全村3800畝耕地,棗樹種植面積達3300畝,棗搭建大棚的面積2000畝,春棚畝收益在2.5萬元以上,遮雨棚畝收益達兩萬元;祁兵艦個人搭建暖棚21畝,春棚25畝,總收益170萬余元。
科學管理,增產增收。2012年的氣候條件是最適合棗樹生長的一年,特別是棗果成熟季節降雨量少,沒有搭建大棚的大田棗也免遭裂果厄運。同時,棗農在棗樹的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花果期管理等各個環節,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使棗果品質上升,商品率提高。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