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么棗,個頭為什么這么大?”在濟南堤口果品批發市場東門入口處的“新疆喀什特色農產品(濟南堤口)展銷中心”,眾人圍著一款大紅棗品頭論足。記者注意到,這款紅棗個頭比雞蛋還大,銷售人員說:“這是曬干了后的,鮮果時個頭比這還大呢!”
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有人嘖嘖稱贊“喀什何以能產出這么大的棗”,也有人心存懷疑,是不是變異的品種?為了解開大眾疑惑,近日記者來到該大紅棗產地———位于我國最西端的新疆喀什地區探訪發現,類似這樣的大紅棗在那里稀松平常,不但沒有使用所謂的高科技使其變異,生產方式還相當粗放、原始。
產地印象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大棗自由生長
飛過一座座崇山峻嶺、一片片戈壁沙丘后,飛機降落在了新疆喀什機場,隨身攜帶的地圖告訴記者,已經到了我國最西端城市。來到當地農業局,在此工作長達20年的老方便提議去看看大棗產地,解開記者心存已久的謎團。
汽車朝東邊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方向進發,目的地是喀什麥蓋提縣,該縣位于大沙漠西南邊緣,是當地大棗主產區。統計數據顯示,喀什地區紅棗栽種面積已突破200萬畝,比有名的新疆棗產區和田種植面積還要大,麥蓋提縣則是喀什地區紅棗主產區,去年種植面積56萬畝。
到底是沙漠地區,公路兩邊栽滿了防護林,往外一層是水渠,里面流淌著渾濁的水,再往外一層是經濟林,栽種著各種林果,繼續往外便是一望無垠的戈壁灘、沙丘沙漠。來到麥蓋提縣地界,明顯感覺棗樹增多,當地人引來渠水灌溉樹木。
“現在灌溉了,來年才能長出更好的棗子。”當地農民吾布里亞森談起水源,就提到跨境而過的葉爾羌河和提孜那甫河,“它們都發源于南邊的昆侖山脈,山頂積雪融化后匯流成河,讓種棗樹成為可能”。據介紹,由于海拔在3500米以上,昆侖山上常年有積雪,不存在任何污染,只要溫度合適就會融化。如果沒有昆侖雪水,種棗只能是夢,因為當地年降水量不到9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嚴重的水分虧空讓這里的沙質土壤異常干燥,人輕輕踩上去就會帶起塵土。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