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1月9日發表文章稱,由于13億中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對肉蛋奶需求激增,養殖業要消耗掉更多的大豆,因此造成大豆進口量越來越高。這種強勁需求,產生深遠影響:西半球熱帶雨林被毀,放棄產量高的作物而改種大豆……
近十年來,全球大豆需求飆升,其中中國占居首位。如今,中國大豆進口量已占全球大豆貿易總量的60%,無疑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大約3000年前,中國華東地區的農民開始種植大豆,但直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大豆的種植才有了卓越表現,成為與小麥、水稻、玉米并行的世界四大主導作物之一。
動物營養學家的一項研究反映了大豆需求增長的原因,他們將一份豆粕與四份其他谷物,比如玉米,混合制成飼料,極大地提升了畜牧和家禽動物蛋白的轉化效率。中國對于肉類、牛奶、蛋類的需求飆升,豆粕的使用量同樣上漲。中國擁有全球近一半的生豬,而豬的飼養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大豆。豆粕影響著迅速成長的養禽業。此外,中國使用大量的大豆飼養食用魚。
我們用四個數字來敘述中國大豆需求量的激增。1995年,中國生產1400萬噸大豆,消耗1400萬噸大豆。2011年,中國依舊生產1400萬噸大豆,但消耗量增至7000萬噸,這意味著中國進口了5600萬噸大豆。
1995年,中國對于大豆生產的忽視影響了當時的政策,北京方面決定了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政策。許多中國人經歷過1959-61年的大饑荒,這對他們影響極大。他們不想自己的主食依賴其他國家。于是大量的補貼支持糧食種植,基本上上忽視了大豆的生產,中國的糧食產量上漲很快,但大豆產量卻停滯不前。
我們假設,中國2011年消耗的7000萬噸大豆全部由自身生產,那么需要轉換1/3的耕地種植大豆,這會迫使進口1.6億噸的糧食,這超過了全部糧食消耗量的1/3。中國13.5億人口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改善他們的飲食結構,于是大豆進口量必然會持續攀升。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