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13日電(記者童靜宜徐樂靜)繼2011年8月,浙江省工商局查處浙江血燕市場亂象,讓血燕神話走下神壇后,2012年12月,該部門又“劍指”浙江魚翅市場,整治查處浙江市場上銷售的假魚翅。13日,在浙江省工商局召開的浙江省魚翅市場整治情況通報會上,該局出臺《關于規范魚翅經營杜絕商業欺詐的若干意見》,嚴格源頭追溯,建立并落實魚翅商品的索證索票制度和經銷臺帳制度,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
翅、參、燕、鮑是中國傳統飲食概念的四大頂級食材,長期受到人們追捧。但因人們的非理性消費,也導致了燕窩、魚翅等市場亂象不斷。
2011年8月15日,浙江省工商局發布血燕抽檢報告:抽檢血燕經銷商491家,抽檢血燕537批次,由浙江公正檢驗中心等6家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發現,流通領域的血燕亞硝酸鹽含量嚴重超標。
隨后,浙江省局專門制訂《關于燕窩等滋補食品經營行為規范要求》,規定經營者要主動積極處理消費者有關產品質量的投訴糾紛,對確認有質量問題的產品,經銷商、廠家要主動履行退貨、賠償等法定責任,不得故意拖延和無理拒絕。
自浙江省工商局曝光問題血燕事件以來,國家工商總局也部署工作:全國嚴查假燕窩。一時間,血燕產品在全國紛紛下架。一年多時間過去,浙江省工商局再次將“矛頭”指向同樣亂象不斷的魚翅市場。
2012年12月,浙江省消保委前期調查反映市場上銷售的魚翅產品存在以假充真、重金屬超標等情況。13日,浙江省工商局召開浙江省魚翅市場整治情況通報會上,公布了魚翅送檢的鑒定結果,82個樣本中79個為“人造假魚翅”。
為了規范該市場,浙江省工商局制訂并出臺了《關于規范魚翅經營杜絕商業欺詐的若干意見》,規范經營及消費。
一、嚴格源頭追溯,建立和落實索證索票制度。凡在浙江省境內的市場、商場、專賣店從事魚翅等商品批發、專營、零售等經營活動的,在進貨時必須查驗供貨者的營業執照、生產或流通許可證、產品質量合格的相關證明。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