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一大早,農福龍頂著寒風往龜鱉養殖合作社趕,他擔心自己的15只龜苗被凍壞。到了合作社,他發現擔心是多余的,因為龜苗已“住”進了溫室,近30度的室溫足以讓小龜苗忘了季節。
2012年10月23日上午,龍州縣彬橋鄉安鎮村那雷屯農民農福龍把龜苗寄養在李輝的龜鱉養殖合作社,不用出工出力,安心等分紅。
當天,龍州縣在安鎮村舉行產業扶貧集中寄養殖啟動儀式,當地110戶貧困村民把通過扶貧資金獲得的價值33萬元的龜鱉種苗寄養到青泉山龜鱉養殖專業合作社。
2011年,彬橋鄉奉村那新屯開展龜鱉養殖扶持項目,22戶貧困戶每戶分到45只龜鱉種苗。但由于村民缺乏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許多村民的龜鱉種苗相繼病死,目前只有5戶還有龜鱉“健在”,最多的一戶也不到5只。
于是,當地政府把目光投向龜鱉養殖能手李輝身上。2006年,李輝開始研究龜鱉養殖,并嘗試進行龜鱉飼養和繁殖,積累了豐富經驗。去年8月,李輝與當地致富能手梁志嘉共同出資200萬元,興建了占地2600多平方米的青山泉龜鱉養殖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
“這種規模化集中寄養的模式,既防止了家庭生產經營風險,又解放了勞動力,拓寬了增收渠道。”彬橋鄉黨委書記黃華基說。
將扶貧龜鱉苗交給有技術、有資金、會經營的致富能手寄養,在基地統一飼養,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農戶只拿龜鱉種苗作股份,無需再出一分錢,也不用投工投勞,風險和利潤按2∶8擔責和分成,寄養農戶占20%,收養方占80%。
今年63歲的農福龍是寄養式養殖扶貧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訴記者,由于年紀大,目前已無力種植甘蔗,家里主要依靠種植兩畝多水稻和1畝多旱地玉米,以及每月60元養老金和邊境地區0-3公里范圍每月80元生活補助金維持生計。
“寄養的龜鱉預計3年后可以出售,到時我們平均每年將有800元至1000元的分紅。寄養式養殖就是我們的‘銀行’。”農福龍滿臉笑容向記者描繪著以后的生活。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