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建石獅海豐泰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鮑魚育苗場,企業負責人之一的蔡育群展示的數個白色貝殼,引起了筆者的興趣。這些紋路線條十分優美的貝殼,是 2011年蔡育群所在企業引進的南非中間鮑魚品種。“傳統鮑魚苗最多每粒賣到2角7分,南非中間鮑魚苗每粒可以賣到3角錢。”蔡育群自豪地說。
多年來,石獅鮑魚苗培育一直以本地黑鮑和大連皺紋鮑為主。但因品種退化等因素影響,成活率逐漸降低,引進新品種成為鮑魚畝培育的必由之路。“盡管先期培育投入大,但一個新品種引進后,至少可保持五年的時間。”蔡育群說,現在的鮑魚養殖業者也很精明,希望找到品質好、利潤高的品種養殖,苗種更新才有好銷路。
在育苗場內一口口苗池上,覆蓋著一塊塊波紋磚。蔡育群俯下身撈出一塊磚,磚的底部密密麻麻吸咐著墨綠色的鮑魚苗,只有指甲蓋大小。“剛養五六個月,再過兩個月就可以長到三厘米大小,便可出售。”蔡育群說,南非中間鮑的引進,福建省內專家評價很高,國內也只有廣東汕頭有雜交培育。
“以前育苗成活率大概在45%到60%,現在提高到80%到90%。”蔡育群說。鮑魚苗種成活率的提高,得益于科技養殖,該企業與廈門大學合作的“鮑魚海水健康養殖技術項目”,極大地拓展了鮑魚養殖空間,提高了水體循環效率,從而保證了產品質量。
從養殖鮑魚成品到大量培育鮑魚苗
鮑魚對海域環境要求高,控制不好極易發病。“一是從石獅地域特點考慮,二是為控制養殖投資風險。”蔡育群告訴筆者,鮑魚養殖需要在海上漁排養殖,成本投入大,石獅每年都要面臨一兩場臺風,一旦遭遇臺風侵襲,血本無歸。而在陸地養殖,鮑魚成長周期需要24個月~26個月,比漁排養殖增加8個月~10個月,與省內其他鮑魚養殖縣市比較,毫無優勢可言。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