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的同級大米讓中國進口商有利可圖,市場性的流入加大,同時政府對糧食進口沒有嚴格的管制,多重因素使進口量上漲。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而美國農業部近期一份報告牽動了國人神經。
據美國農業部預測,2012年中國大米進口量同比增長將超過4.5倍,達到創紀錄的260萬噸。這將使中國成為僅次于尼日利亞的全球第二大大米進口國。長久以來,中國大米市場一直處于自給自足狀態,在過去50年中,中國僅有4年是大米凈進口國。“超過4.5倍”、“全球第二大大米進口國”,不禁讓人擔憂大米是否會重蹈當年大豆的覆轍。上世紀90年代,我國大豆市場基本能夠自給自足,但現在卻為“洋大豆”所主導,目前我國大豆和食用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達60%以上,超過了安全警戒線。市場供應受制于人,定價權完全操縱在外資手上。
大米進口的激增是否會影響到未來的糧食安全?中國是否要依靠國外大米養活?為何國內和國外價格差如此之大?本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內外價差導致進口猛增
日前,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11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耕地保有量保持18.2476億畝,耕地凈減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自2009年,全國耕地保有量連續3年保持在18.24億畝以上,這表明國家“十二五”期末18.18億畝耕地保有量目標得到有效保障。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介紹,為全方位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國土資源部探索建立了耕地數量、質量、生態全面管護的制度體系。
實際上,2012年我國稻谷產量為20429萬噸,同比增加328萬噸。我國糧食產量已實現九連增,供需形勢繼續向好。
來源: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