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11791億斤,比上年增3.2%,玉米產量首次超過稻谷,改善了糧食內部結構性矛盾。玉米的“崛起”見證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但小麥、稻谷面積及效益出現下降,未來穩定我國口糧供給,必須加大經濟刺激,包括對提高單產研究的技術給予足夠的支持和提高種植比較收益。
近年來,我國谷物的種植結構已發生根本轉變。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飼料糧和工業糧,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其生產和消費都處于較高的增長態勢,而稻谷、小麥等主要口糧的增長則緩慢得多,種植面積更有不斷收縮的趨勢。
早稻播種面積連年下降,自2005年以來的6年中,除2009年出現增長以外,其他5年早稻播種面積持續下降。即使2012年中央財政首次安排1億元資金,支持南方地區推廣早稻集中育秧技術,收效也較微弱。小麥種植面積也有所減少。2012年初的兩會期間,就有代表指出,近10多年來,我國小麥種植面積減少近1億畝。
比較收益低是小麥種植面積持續下降的原因。據國家發改委調查,2009年以來,我國小麥收益已連續3年下降,2012年由于成本上升及新麥上市后低價運行,效益繼續下降。農業部對全國10省農戶調查,2012年夏收小麥畝均收益152元,比上年降4.4元,降幅2.8%。
我國當前的小麥單產水平已屬世界前列,除非技術上有大的突破,否則只能有微幅提高。當然,單產的提高表面是技術問題,實際是經濟問題。同時,種植面積的降低也不是不可抗力造成的,而是由于經濟原因。這意味著,未來要保持我國小麥和稻谷的持續增產,必須加大經濟刺激。
可以預期,未來補貼政策對平抑糧價和刺激生產的效應將不斷被削弱。從來只有多數人補貼少數人的行為才能持續下去。美國農業人口不足2%,98%的人補貼2%的人負擔自然小很多。即使是這樣,2012年6月美國參議院也通過了一項包括削減已實施20年的直接支付農業補貼的法案。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削減赤字。發達國家尚且如此,農業人口占比仍高企的我國,就更不可能依靠補貼政策對糧食生產形成根本的長效刺激了。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