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河南延津蹲點調研,所見所聞喜中有憂。中央加大財政投入,地方出臺配套措施,支農力度空前加大。但農民也有苦衷:種地也就“裹得住”溫飽,要“有效益”、“能致富”,制約與難題還不少。這個產糧大縣的憂喜提醒我們:只有讓農民種地不吃虧,得實惠,才能保障糧食安全,讓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
第一場雪落之前,我們來到了延津。
延津,豫北一個普通的農業小縣。全縣總人口48萬,87%是農民,可用耕地人均兩畝。
地少,并未影響農民種糧的熱情。“能種的地方都種上,四米路掉兩米寬。”
種糧食,“合理利潤”如何保?
王樓鄉喬杏莊村。喬純軍的家院子不大,住著一家6口,房子是十多年前修的,下雨就漏。家里小板凳不夠,他自己身子一歪,坐到灶臺前一堆樹葉上。“日子過得不算富裕。”老喬給我們數了數今年的收入:
“小麥收了800斤,每斤能賣1.06元;玉米1000斤,每斤1元;再加上每畝地的種糧補貼115元,毛收入不到2000元。”
“實際落到手里的可少多了。一畝地種下來,種子40元、底肥180元、尿素150元、農藥40元……除去這些,一年能落個1200元就算多的了,這還不算人工錢。”
老喬家總共8畝地,全家一年種糧純收入還不到1萬元。
不過,比起以前算是好多了,“以前一畝地就產四五百斤,再說現在也不用交公糧了,種地國家還給補貼。”
的確,國家近年來在農業方面投入巨大。以農田基礎設施改造為例,延津在2010年啟動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計劃在5年內完成全縣50萬畝中低產田的改造,其中95%的資金由國家承擔,改造后畝均增產約150斤。
盡管如此,仍然難說農業發展已進入“最好的時光”。“農藥、化肥價格比頭幾年都翻了一番了,糧食才漲了兩三毛錢,追不上啊!”老喬說。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