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政府惠民政策的利好逐漸傳遞到物流環節的末端,確保政策最終落到實處
日前,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關部委聯合制定的《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綜合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公開發布。《方案》要求,規范和降低農產品市場收費,清理經營權承包費,加強成本調查核算,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市場攤位費收費標準。
從目前我國的cpi走勢看,食品價格一直是影響cpi走勢的主要因素,其中農產品的走勢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2012年12月,全國蔬菜價格同比上漲14.8%,上漲最高的地區漲幅達到40.8%,蔬菜價格的上漲也帶動了cpi的翹尾。
流通環節的成本造成了農產品價格從菜地到餐桌的翻番。北方交通大學教授王耀球直言,當前,我國高速公路網絡如此密集,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減輕物流企業成本,但農產品價格仍然持續上漲,其主要原因正在于物流環節中的損耗太大。使農產品物流服務從粗放式經營轉變為集約式經營,可以大大降低農產品的損耗率。
《方案》對此提出了降低農產品生產流通環節用水電價格和運營費用,完善公路收費政策,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建立健全流通費用調查統計制度等利好農產品流通的優惠政策。
王耀球還強調,保證城鎮農產品供應充足,我國要建立現代物流體系。建立這一體系,需要首先建立現代農副產品的供給基地和規范運作的集貿市場,有了農業生產基地的規模化以及農產品集貿交易活動的規范化和管理科學化,才能把政府惠民政策的利好逐漸傳遞到物流環節的末端,確保政策最終落到實處。
業內專家稱,我國農產品從供應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流通過程包括農產品生產、收購、運輸等一系列環節。目前我國在農產品的運輸成本上相比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來看要高出許多倍,而如此龐大的物流費用也就導致了農產品價格的居高不下。不僅是物流成本過高,包括人工費用等方面都在影響著農產品的價格走勢,隨著此次工作方案在具體細節上的優化,將在一定程度上使未來物價保持穩定。
本報見習記者丁鑫
來源:證券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