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田野,素淡寧靜。云和縣大田葡萄農莊的圍墻內,卻洋溢著創業的激情。
“休閑娛樂拓展區、四季水果采摘區、特種動物養殖區、熱帶水果觀光區……這都是規劃在建的區塊。”大田水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季偉平在介紹休閑農莊規劃時,總是被電話打斷。為了拓展農莊規模,他一家一戶去和附近村民簽訂土地轉承包合同,夢寐已久的“水果莊園”在一點一滴地成形。
從2002年8000元起家,經歷過葡萄種植成功,經歷過北棗南種,虧損70多萬元,直到現在坐擁200畝水果基地,季偉平帶著夢想邁進了創業以來的第三個五年。
“我就是喜歡種水果。”季偉平簡潔鏗鏘地作了總結。單是葡萄,現在農莊就有36個品種,如果不是抱著強烈的興趣,光分清楚這些品種就已經夠繁瑣。
“第一個5年,從白手起家到有了30畝葡萄。”
“第二個5年,農莊擴大到200畝,知名度大增。”
“第三個5年,準備從生產種植轉向服務業和農業休閑。”
在這個冬天,大田休閑農莊的目標是完成百萬元投資,鋪設鋼管大棚、修好田間道路,完成精品果園提升項目。
跟隨季偉平走在綠意依然的農莊里,不經意間會看到一些牌匾,上面寫著“下手之前,換位思考,真想動手,請撥658389”。這是農莊對游客的溫馨提醒。
從純粹的農業種植向休閑服務業轉型,是他在嘉興、海鹽、上虞等地考察時受到的啟發。
“比如某水果市場價10元一公斤,游客在農莊采摘甚至愿意支付20元一公斤,多出來的差價是大家甘愿拿出來的體驗費、觀光費。”季偉平汲取著發達地區的經營之道,精選品種,水果莊園里除了拳頭產品葡萄,還種上了棗子、櫻桃、無花果、雪梨、山楂、蟠桃、蘋果、荔枝、桂圓、臺灣鳳梨、火龍果等各種南北水果,目的就是要實現四季采摘。
大田葡萄農莊周邊的農戶,也樂于種植水果。村民李云林一一細數起抱團發展的好處:團購農資產品、共享種植技術、統一銷售價格,計算下來每畝收入能比以前增加1000—2000元。
村民王建友和夏建華總是掌握不好葡萄種植技術,去年他們索性“入學”季偉平創辦的“葡萄技能培訓學校”,從頭學起。
季偉平介紹,大田水果專業合作社一年的葡萄訂單量達到200萬公斤,但目前的實際產量卻只有幾萬公斤,歸根結底還是產業規模小、發展后勁不足。因此,季偉平一邊抓緊發展,一邊培訓人才,他肯定地表示:“把產業蛋糕做大,比單槍匹馬闖市場更重要,在我的第3個五年規劃里,攜手鄉親共同富裕是重要內容。”
來源:麗水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