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道,中國從大豆發源地變成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國內對國外大豆的過度依賴,還有岌岌可危的產業安全。作為大豆主產區的山東該如何絕地反擊?來看記者調查。
進口大豆來勢洶洶,民族豆業何去何從?在偏居一隅的山東嘉祥,這里正在進行一場全方位的國產大豆絕地反擊戰。與洋豆子抗爭,首先是品質的對決,而種子作為產業的"芯片",無疑是核心武器。
山東圣豐集團董事長王書平告訴記者:“國產大豆有很多的優點,比如像非轉基因、高蛋白,能達到食用級的標準。”
在國家大豆改良中心設在山東圣豐種業的院士工作站里,1000畝面積的育種基地匯聚了150多名教授、博士等研發人員。
記者在圣豐種業院士工作站的種質資源庫看到,架子上面擺放的全部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大豆種質資源,總數超過6000個,這是目前種業領域全國最大的大豆種質資源庫。
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科研總監李洪杰說:“依托這些種質資源我們育成的品種,育成的國審和省審5個,還有10多個品種正在審定過程之中;我們育成的這些品種,品質、油份都不次于國外轉基因品種。”
“良種的普及率在上升,總的用量在上升;我們在中國的一些生態區內,適應種大豆的地方,我們都布置了研發基地,有我們的研究人員有我們的推廣人員也有我們的銷售人員,這樣就是說讓經銷商讓農戶讓企業能達到一個雙贏,能為下一步大豆發展有一個新的突圍。”圣豐集團董事長王書平說。
雖然這里開發的新品種每畝單產比國內平均水平提高了70公斤,但依靠良種、技術提高單產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傳統大豆生產下滑趨勢。
“你現在20%甚至20%以下是靠自產;國家提出怎么守住這根線,守住20%我們認為嫌低了,你至少要守到40%,所以要有政策;要農民提高積極性,應該給農民支持。美國的大豆農民是靠政府補貼的,各種各樣的補貼,中國沒有。”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告訴記者。
除了補貼,專家建議,通過市場手段來降低大豆種植成本,理順大豆價格,提高它的附加值;通過倉儲手段穩定市場價格,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
來源:《山東新聞聯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