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末開始,大豆行業頻繁出現“洗船”現象,而這背后,涉及的是超過2000億元的大生意。在大豆已經成為中國農產品最大的進口品種之時,如何增加話語權,減少被“忽悠”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誤傷的“洗船”
大豆行業銷聲匿跡多年的大規模洗船事件重出江湖。12萬噸、30萬噸、54萬噸,2012年倒數第二周一周時間內,近100萬噸原計劃輸入中國的美國大豆被取消訂單,高價位采購的大豆開始成為燙手山芋。
在行業內部,所謂洗船是指大豆進口商在付出一定費用后把大豆船貨回售給供貨商,以盡量減少損失獲得可能的收益。“之前采購的價格高,現在運回國內無利可圖,在美國當地不裝船直接出售,也是一種應變措施。”布瑞克環球農業咨詢分析師汪心順告訴新金融記者。
按照布瑞克環球的數據,以每船5萬噸左右的量計算,本輪國內企業的大豆“洗船按照量可能達百萬噸級別,涉及金額近50億元人民幣”。
“現在南美大豆到中國港口的價格為約4500元/噸,美國大豆超過這個價格較多的話,企業選擇拋棄訂單可以理解。”業內人士表示,“總不能看著賠本還要咬牙堅持。”
美國農業部報告顯示,2013年開始,中國取消的訂購總量為31.5萬噸,而在2012年12月,這一數字為84萬噸。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取消訂單,給“價格帶來壓力,因為它們表明,對美國油料作物的需求沒有一度認為的那樣強勁。”其報告“悲觀”地表示。
與此相對的是,2012年12月底中國商務部大宗農產品進口信息預報顯示,當月我國進口大豆到港631萬噸,創單月進口量最高紀錄,“美國大豆蜂擁而至。”
在中國進口的美國大豆中,壓榨企業是最大的買家,中糧、amd、益海嘉里等都有大量的進口,每年的采購數量在百萬甚至千萬噸級。
來源:新金融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