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3年,中國的糧食安全再次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提供的最新數據,2012年我國進口谷物類農產品達到了1398萬噸,相比2011年同期的545萬噸飆升156%,小麥、大米和玉米這三種主要糧食的進口突破1000萬噸大關。
這些數字引起了輿論的警覺。一時間,媒體紛紛疾呼“警惕糧食進口量大增”、“中國糧食自給堪憂”等等。不過,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看來,大可不必如此緊張。他指出,我國去年糧食進口大增,其實是政府主動為之,主要是利用國際糧價較低而增加儲備。
事實上,在我國糧食產量連年遞增的背景下,中國糧食總體供應充足,糧價近年來也保持穩定。卓創農業分析師孫光梅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我國農業生產日漸成熟,短時期內糧食產量不大可能出現下降。
進口飆升背后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1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58957萬噸,比2011年增產1836萬噸,增長3.2%,實現了糧食產量連續9年增長。
在此背景下,對于糧食的進口量大增,李國祥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結構上的“緊平衡”問題,部分品種供求緊張;二是某些品種國際價格低,國家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收儲,調節糧價。
李國祥分析,玉米是近年來需求增長最快的品種,新增需求主要來自于飼料。如今,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肉禽蛋奶消費量增多,根據肉類與糧食的轉化比例,每生產一斤肉禽蛋奶,就需要幾斤甚至十幾斤的糧食,由此造成了飼料供應緊張,進而導致玉米需求增加。
但總體來講,玉米的缺口并不大。孫光梅表示,玉米的進口量并沒有突破進口關稅配額的限制,其進口配額是720萬噸,而實際進口量則為500萬噸左右。
玉米進口是由于需求缺口,大米進口則是因為價格差。據孫光梅介紹,去年1-10月,越南米到港均價為3162元/噸,而國內廣州晚秈米均價則為4086元/噸,國內米比越南米每噸高出924元。因為國際糧價較低,國家正好利用這一機會進行收儲,平抑國內價格。
來源:華夏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