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農民能從土里“刨”出多少收入?農民增收的途徑有哪些?政府在農民增收上又想了那些辦法?筆者走進中臺鎮楊村的田間地頭,和農家漢子一起來算算增收這筆賬。
在村口,我們與一位中年人攀談得知,他叫于小剛,今年40歲。在我們說明來意后,他憨憨地一笑:“我原來在外面打工,干出磚的活,力沒少出,錢卻沒多掙?,F在我們鎮種菜產業漸成氣候,我也回來種起大棚菜,今年打算先把面積搞上去。”
“產業+基地+農民”生產模式在產業化鏈條中釋放出大能量。楊村農民孫小軍說:“與以往種糧相比,現在種菜要劃算得多。這川地種糧食最好是玉米,一畝地產1200斤,但最多也就賣1000元。而種菜最少能種兩茬,半畝地的日光溫室,最少收入1.2萬元。”菜農王寶處接過話茬說,“我的兩座大棚,一茬西芹,一茬辣子,加上育苗,年收入不下3萬元。”
村支書孫紅革說:“這里新建成的日光溫室、大中弓棚全是政府投資建的,鎮上還給種菜農戶投放了有機肥、地膜,補貼了整地費用。”嘗到甜頭的農民,今年種菜的積極性都非常高,他們打算自己育苗、選品種,搞精細化種植,萬元蔬菜大棚將會越來越多。
剛到獨店鎮吊街村村口,一片剛修剪完的果園映入眼簾:樹下開挖的條條槽穴,里面堆滿了畜禽糞肥、沼渣沼液,幾位果農在給果樹涂抹石硫合劑。“果樹拉枝環節上月末就結束了,現在正施肥、涂白。”蘋果種植大戶范銀鎖說。
范銀鎖是個老果農,從1987年開始種蘋果,目前果園面積8畝,品種從過去的“秦冠”到現在的“紅富士”,隨著當地果品產業化的推進,種果收入隨之增加。“一畝園、十畝田”是老范這些年來種果的體會,去年6畝豐產園收入9萬多元。“希望政府能在產業化上多給好政策,幫我們找銷路,能對接上果品加工企業那是再好不過了。”范銀鎖說。
靈臺縣利用發展蘋果產業的區位優勢、品牌優勢和勞力資源優勢,把蘋果產業確定為振興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目前,全縣累計定植蘋果幼園18.64萬畝,涉及11個鄉鎮124個村,產業化格局初具規模。今年,將在擴大面積的基礎上,培育龍頭企業,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把產業鏈做長。(沛旋)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