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2012 年春季“海參價格崩盤”事件
隨著“北參南養”的技術突破,近幾年海參養殖在福建省異軍突起。2011年,福建全省海參養殖產量達7600噸,較2010年前的1000噸猛增了將近五倍。2010-2011年,海參養殖的投入產出比達1∶1.7以上,個別養殖戶甚至超過1∶2。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社會資本大舉進入海參養殖產業,福建省的海參養殖規模急劇膨脹,2011年秋季,海參在養量又在前一年的基礎上翻了將近兩翻,僅寧德霞浦縣2011 年刺參放苗數量達到1.5億斤,預期產值將近30 億元以上。
然而,就在各路資本與養殖戶信心滿滿,準備大賺一筆的時候,市場卻傳來令人沮喪的消息:2012年春季,海參價格一落千丈,收購價僅50~65元/斤,比去年90元/斤的收購價下降了近一半。于是福建海參全面滯銷,海參養殖戶大面積虧損。
一、海參及海參產業介紹
海參,屬棘皮動物門,海參綱,全球有記錄的海參有1100余種, 可供食用約40種 ,我國海域有140多種, 可供食用約21種,主要包括刺參科、海參科、瓜參科、芋參科的種類,其中以刺參科的經濟價值最高。
海參同人參、燕窩、魚翅齊名,為海產八珍之一,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膽固醇的珍貴食品。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參,味甘咸, 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現代研究表明,海參具有提高記憶力、延緩性腺衰老,防止動脈硬化、糖尿病以及抗腫瘤等作用,藥用價值極高。
刺參是我國最重要的海參品種,自然分布于我國遼寧、山東、河北、江蘇等省的淺海沿岸。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展刺參人工育苗及增養殖技術的研究,70年代在天然海域投苗進行人工增殖、80年代開展刺參大水體高密度人工育苗、90年代以后,刺參多形式的養殖模式和養殖技術日益完善。20世紀90年代末,山東、遼寧開始規模化養殖刺參,2004年達到高潮,山東和遼寧兩省因此成為我國刺參的主產區。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