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鰻(anguillamormorata),俗稱鰻王,為熱帶、亞熱帶、洄游性、高營養、高價值鰻魚品種。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海岸和印度洋沿岸的中國、菲律賓、蘇門答臘、馬來西亞、印度等地。正常生長水溫為20—35℃,最適宜水溫為23—28℃,水溫低于14℃或高于35℃停止攝食;生長速度前期慢,后期快,且后期飼料轉化率高。是近年我省淡水養殖的優勢品種之一。
一、產業概況
1、養殖情況
海南省自2007年就有飼養戶對其進行了探索性的試養,但受苗種培育,飼料研發,管理技術與生產工藝、病害防控諸多因素的制約,成功者寥廖無幾,普遍被視為高風險養殖品種。近幾年來隨著福建養殖技術與模式的引進與應用,飼料技術研發的突破,區域性優勢,菲律賓鰻的養殖呈現快速發展趨勢。
養殖模式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產業鏈也逐漸形成,從業群體日益壯大,成為繼羅非魚后又一淡水熱點養殖品種。2012年投苗量從前幾年的年約200—300萬尾,達到年近4000萬尾。養殖區域從東部沿海向西、中部延伸,飼養面積約5萬畝。
2、苗種來源
相關資料顯示,菲律賓鰻苗進入海南省主要途經福建,全年性,春節前后進苗量約占全年總量的60%,主要為白仔鰻,其余時間引進的多為經中間培育的黑仔鰻。據統計,全省養鰻業中,菲律賓鰻投苗量約占90%以上。
3、飼養技術
菲律賓鰻為飼養戶自發性引進養殖之名優品種,苗種從中間培育、養成、病害防治等技術仍處在探索總結、逐步成熟應用的初級階段。其養殖模式主要以池塘為主,約占80%;水泥(或地膜結構)池,設備漁業模式約占15%,其余為水庫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具有耗能小,日常管理便利,商品魚外觀、肉質口感好等優點,但病害防治成本高、操作難度大。水泥池飼養成活率高,易調節水質,病害易防控,但耗能大,成本略高,商品魚外觀、肉質口感欠佳。白仔鰻的培育技術從以紅蚯蚓為開口餌料向與人工全價餌料混合或直接采用人工全價餌料,降低了培育成本,減少了病害的發生與傳播,餌料來源有保障。同時苗種培育與養成社會分工逐步細化,分解了養殖風險。
4、市場前景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