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前置辦年貨是辭舊迎新的習俗。煎堆、油角、海味特產、迎春花、春聯……年貨的內容,隨著時光流逝不知不覺地演變著。
如今,在蛇年春節來臨前的半個月,我們推出“年貨故事”系列,希望通過與年貨有關的人和事,感受這些年來的社會變遷。
入行12年的麥家應是一家民營超市的采購總監,一個月前開始做春節年貨計劃。他說,以前年貨大半是油炸食品,現在堅果類食品越來越多,“廣州阿姨買年貨,越來越重視健康了。”
廣州街坊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是年貨。選年貨有哪些訣竅,怎樣才能選到性價比高的年貨?為此,記者采訪了年貨買手麥家應。
不同超市重量或有別
采訪中,麥家應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小秘密”——年貨也有“超市專供”包裝,特別是中小品牌廠家,可以根據超市的要求提供不同的包裝規格,連包裝圖案都會應需求而變化。比如同樣是開心果,一家超市的包裝是450克,而另一家超市則是490克。
他說,這是業內出于保護市場健康發展的考慮,因為七八年前,本土超市的價格戰正是白熱化狀態,有的超市甚至負利潤來賣產品,生產廠家發現這樣對品牌的傷害很大,低價競爭也帶來各種問題,所以就提出了“專供產品”,讓各家超市錯位競爭。
而這從另一個方面看,就給“比價”帶來麻煩,所以街坊們買年貨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展會網購未必最便宜
現在,“春節食品展”、“年貨促銷會”之類的展會越來越多,麥家應就提醒,展會賣的產品未必最便宜。他告訴記者,到超市買東西的街坊對價格很敏感,貴一點都清清楚楚,但到了一些所謂“年貨促銷”的展會上,卻失去了理性,商家也會抓住這種消費心理,到展會“清庫存”。
麥家應說,其實展會攤位租金也不便宜,成本也不低,加上有些商家是到展會“清貨”,所以購買時一定要小心看清食用日期,貨比三家。
展會外,網購也要貨比三家,他說,有的小型網購網站采購量不夠大,未必最便宜。
擺放位置可導致價差
越秀區食品商會會長郭益群就說,一些大賣場的入口處進場費最貴,出口處次之,剩下兩個轉彎角再次之,中間部分是比較便宜的。
來源:廣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