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探析
一是全國主要小麥產區安徽等地收割時遭遇雨季,小麥成色受到嚴重影響,許多外地加工企業來青搶購原料。
二是小麥豐收導致價格與玉米倒掛,許多飼料廠調整配方,加大小麥替代量,出現了養殖業與食品加工業爭原料現象。
三是國家雖出臺小麥最低收購價,但每斤麥子成本平攤下來與收購價差別不大。在種子、化肥、農藥、人工成本紛紛上漲背景下,每斤1.3元的收購價達不到售糧人心理預期,不少人捂糧惜售。
漲價
市民增加開支商戶“虧不起”
陳大媽家最喜歡的主食是附近一家面食店的“平度火燒”,1元錢3個,結實有咬頭。最近,她發現這火燒越做越小,分量也越來越輕。無獨有偶,香港中路一家超市內的王哥莊大饅頭雖然沒“瘦身”,價格卻水漲船高,半年時間從5元漲到6元。“面食天天吃,價格一漲開支多出不少。”陳大媽說。
“近幾年面粉價格從未出現過今年這樣的漲幅。”火燒店老板說,一袋面粉漲了10多元。怕節后降價,店里不敢多進貨,只能不斷觀望。小本經營不敢輕易漲價,只好從面食上減分量,即使這樣利潤也在不斷下降,馬上要虧不起了。
從去年年底開始,面粉價格就一直“小步快走”。糧油價格信息網監測數據顯示,進入今年1月以來,面粉價格漲勢明顯,短短20天內,標一粉、特一粉價格分別上漲3.4%、1.7%。記者走訪商超市場發現,幾乎所有面粉品種的價格都有上漲,但漲幅不算太大,消費者對價格反應也不強烈。而在靠銷量支撐的批發市場,價格上去了,銷量隨之下滑。25公斤裝富強粉由64元漲至80元,特精粉從67元漲至84元,五得利面粉從75元漲到了84元。
探因
多地多行業來青搶貨源
來源:青島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