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最新統計,2012年中國進口大米同比增3.1倍,越南、泰國占進口量七成以上,東盟國家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大米來源國。對此,中國社科院農業專家李國祥25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大米進口量“激增”的背后,是前幾年基數過小和國內外價格差距,進口大米主要滿足高端市場和飼料加工,長期來看,不會改變中國糧食自給的基本局面。
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進口大米231.6萬噸,為2000年以來最高值。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大米占進口總量的66.7%、巴基斯坦占25%,泰國占7.6%,三國占進口總量的比重高達99.3%。
“進口增加主要是國內外價差較大所致”,李國祥對記者表示,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和國內米價穩步上漲,2012年中國大米價格開始高于越南、巴基斯坦等國,進口米價格優勢凸現,“特別是越南大米,由于生產成本低且連續兩年增產,價格優勢明顯”,他這樣表示。
他表示,中國從越南、泰國進口的大米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類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如泰國香米,以其自然氣候條件在中國市場占據獨特優勢,另一類是作為飼料原料,以低價大量進口。
談及進口大米對國內糧食產業的影響,李國祥表示,從價格上看,國內普通大米越來越缺乏優勢,糧食收購、加工產業必然受到沖擊,這或許將改變政府的產業政策,如出臺價格保護措施,乃至對有關國家實施出口配額制等。
據測算,2012年大米全球貿易量3759萬噸,中國大米進口占全球貿易量的6.2%,占國內大米產量的1.6%。李國祥認為,盡管進口總量增加,但進口量在國際稻米貿易中以及在中國大米生產和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小,這“兩小”特征決定了進口大米主要滿足中國市場的結構性缺口,進口大幅增加不會成為常態。(中國新聞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