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毛角冬茶被收購商以三四百元一斤搶購,轉到市場上就賣出兩三千元,真不敢相信呀!”昨天,廉江市青平鎮一位姓胡的干部告訴記者,那毛角農民成立合作社種植經營茶葉,效益好得不得了。
昔日荒山變金山銀山
當天記者一路顛簸,來到與廣西毗鄰的青平鎮那毛角村。這個小村莊坐落在山嶺之間,饅頭似的山嶺被開辟出一畦畦齊整的茶園,在凜冽的寒風中依然青翠搖曳,滿眼生機。
茶農林老漢從制茶車間捧出一把剛制成的干茶,清香撲鼻而來,“你看茶色碧綠清亮,絕對是上品。”林老漢笑瞇瞇地介紹說,冬茶極香,產量極少,一些茶商到村中出價每斤400元收購,如送到南寧市專營茶莊出售,每斤能賣到3000元。“我們合力種茶,質量突飛猛進呀!”
走出建在山頂的茶葉加工廠,腳下就是林老漢的10多畝茶園,一家子正忙于一邊采茶一邊加工。
那毛角村委會主任余祖南指著滿山坡茶園說,山區有山區的財路,全村30多戶村民在昔日荒山坡開發茶園520多畝。一畝茶四季收摘,年產干茶四五百斤,以平均價60多元一斤讓村茶葉合作社定銷給廣州等地茶葉公司,年產值一般都有2萬元。剔除四五成的成本,平均一畝一年純賺約萬元,效益在全國茶園都頂呱呱。
合作社促茶業大發展
“以前一畝僅產干茶100多斤,還要每家每戶跑到珠三角兜售,能賣到30多元每斤就笑哈哈,一年頂多能賺個兩三千元。”村民林國廉帶領記者參觀他的11畝高山茶時說。“2008年我們30多戶茶農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統一生產、收購、管理、銷售和牌子來經營,由原來的各自為政擰成一股繩合力出擊,茶業開始大發展。”
在茶園邊,林國廉沖泡幾杯自己種的茶,香茶入口大伙贊不絕口。他得意地說,以前農戶種茶雜亂,良莠不齊,市場難打開。合作社成立后,有了統一標準,技術人員指導種植和工藝,發展綠色產品,收摘后統一在合作社茶廠交費加工,再由合作社定向銷給茶葉公司,高產高質,省時省工,畝年產值達2萬多元。“畝賺萬元,是以前的三倍,種11畝茶每年賺10多萬元,年底還有2萬元分紅。”林國廉扳起三根指頭說。
與以前相比,種茶成為效益最顯著的經濟作物,很多茶農建起“茶葉樓”。有了合作社帶頭,大伙兒憋足勁,下一步致力品牌經營,打造自己的“萱韻”品牌茶。
“屆時我們優質茶葉統一包裝銷售,不再當他人嫁衣,又能賣出三倍以上的高價。”他臉上發光,又伸出三根指頭,算著得意賬,對合作社經營方式充滿信心。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