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縣是我國東部沿海的山區縣,山多地少,農民致富手段也少,如何為山區農民找到一條致富路?12年前,時任南靖縣委書記林曉峰帶頭的領導班子,展開了艱難的探索----“老茶養新茶”,品種提檔升級;“大聲賣好茶”,搭建營銷平臺……茶產業慢慢崛起,山民的腰包也漸漸鼓起。
十多年來,雖然南靖主政領導已更換,但對茶產業的重視和探索卻一如以往,“南靖茶”的牌子越來越響,已成為山民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
那么,曾經的山區窮縣,是怎樣通過茶產業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在探索茶產業的發展中,又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
致富突破口:“老茶養新茶”
南靖靠山吃山,地方特產中有茶葉、毛竹、筍子等。雖然農民致富愿望強烈,但是苦于找不到特色產品的商業化路徑。林曉峰回憶說:“當時選擇茶葉作為切入點,是因為一有生產基礎,二有可學的榜樣。南靖鄰近的安溪縣,地理條件差不多,但是成為了全國有名的鐵觀音之鄉。南靖縣農民有種植茶葉的習慣,但是主要為自產自用,即使有一點多余,也是就近銷售,沒有成為致富一方的產業。全縣原來的種植面積在7萬畝左右,產量在800萬斤,產值不到7000萬元,而安溪已達20多億元。”
農業是一種長續產業,茶葉更是如此,既需要歷史傳統積淀,又需要現代技術提升。靠“只有數量、缺乏質量”的簡單生產,價格差幾倍,品牌也沒價值,農民靠這個老路致富是比登天還難。必須從培育質量和品種結構調整開始,實現歷史性轉變。
南靖是老茶區,種茶面積雖然比較大,但茶樹品種較老,主要是毛蟹、梅占、本山,這些老品種制優率低。2001年,林曉峰召集農業部門和其他相關關單位及制茶人員,召開座談會,討論南靖茶葉的發展出路。在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后,林曉峰確定工作重點在于改造老茶園和引進品種。
為了解決質優率低的難題,匯全公司總經理徐文煌說:“縣委領導帶領我們幾上福建省茶科所,最終確定種植新品種‘丹桂’,并在書洋鎮楓林村劃出一塊2400畝的區域,作為農業部門的基地改造老茶園。以‘老茶養新茶’的模式逐步實行改造,第一年先把老茶樹砍掉一半,種上丹桂。隔年,等新的丹桂長起來了,再把另外一半砍掉。這樣在盡量減少茶園損失和茶農都能夠接受的情況下,實現了老茶園的改造。”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