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我國龜鱉人工養殖和利用的歷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遠古時代,但真正快速規范發展,還是新中國改革開放后的40年,由于龜鱉是我國民眾傳統的美食補品,其不但有食補價值,還有觀賞價值、藥用價值、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所以市場需求隨著我國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越來越大,市場的需求促進了產業的發展,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市場起落的歷練,那么我國龜鱉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什么,產業發展前景會如何呢?為此,我就自己在這個行業中的親身經歷作一簡單回顧,并對今后發展前景談點看法和建議。
一、二十世紀的風雨歷程
1、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末
我國的龜鱉產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末,主要產區在湖南、湖北、河南和廣東,產業中主要以養鱉為主,只有廣東和湖北有很少量的食用龜和觀賞龜,那時養殖簡單管理粗放,養殖數量也極少,總產量也不超過百噸,市場上商品鱉的售價每500克一般不超過15元,野生親鱉也不過16元一斤,但養殖利潤還是超過一般養魚,市場上龜鱉產品的消費流向主要是養殖者種質需要和民眾食用。
2、發展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80 年代末農村改革全面深入,特種養殖效益明顯,特別是甲魚的保健功效被長跑教練馬俊仁宣傳后,市場上吃的買不到,養殖更需要,價格急劇上升。當時鱉苗的價格每只35元,商品每500克280元,親鱉每500克450元,一時間全國上下出現了東南西北中,工農商學軍,想致富,養甲魚的轟動局面。全國萬只以上規模的鱉場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有上千家。但當時因養殖技術還欠成熟,養殖模式也不很合理,苗種質量又較差,所以養殖效果不是太好,加之投入的成本很高,真正獲利的養殖戶也不是很多,獲利的只是那些在苗種和商品流通中的經銷商。產業中真正上市鱉的產量不超過10000噸,龜的產量大概是鱉的1/10000。市場上龜鱉產品(主要是鱉)的消費流向為;養殖需要60%,企業公關需求25%,賓館飯店10%,民眾消費5%,市場價格呈迅速上漲勢態。
3、動蕩于90年代末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