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比較效益長期低迷,外出打工又不舍土地,農民對于土地的感情日漸糾結。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利益如何保障?經營風險如何化解?如何讓農民平等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記者日前深入農業大縣采訪,傾聽農民和企業的呼聲。
農民怕什么?
既擔心“沒有地了,我們咋活”,也擔心土地流轉沒有自己種劃算
土雞蛋一個能賣到8元錢,這里面究竟有怎樣的秘密?帶著滿腹的疑問,我們來到了宜溝鎮的佳多琵琶寺萬畝有機生態園。生態園占地21000余畝,全部由土地流轉而來,涉及周邊9個行政村,其中7個村的土地是整體流轉。趙窯村是土地整體流轉的村之一,該村村民袁新華,今年56歲,對于3年前的土地流轉記憶猶新。
“沒有地了,我們咋活?”袁新華說,當他聽到自己的耕地要全部流轉,他是村里第一個不愿意的。他說,當時自己已經53歲,在城里打工沒人要了,生活就指望這些耕地,雖然承租方承諾給租金,給工作機會,但要把自己的地全都轉出去,他還是心里不踏實。后來,反復聽人講解《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和土地流轉政策,他才同意流轉土地。
3年過去,袁新華對土地流轉的態度有所改變。“一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4天帶薪休假。”如今,袁新華當上了生產主任,工資照月發,早上7點到班點名,三餐吃食堂,一天只要2.5元,晚飯后回家,跳跳舞看看電視,生活規律。老袁說,以前自己種地的時候,總有干不完的活。雖然還是在種地,現在比以前省心多了,只管白天把自己的活干好就行。
今年60歲的秦寶山是湯陰縣韓莊鄉南張賈村村民,家里4口人,大兒子在北京工作,女兒在家附近的企業上班。家里的6畝多耕地,靠他和老伴兒根本忙不過來。2011年,老秦把自家耕地流轉給濱河生態農莊,自己憑借多年的種田經驗被農莊聘為田間管理員,一天工作8小時,農忙時加班計費,每月4天假期,老伴兒在農莊做臨時工。秦寶山直言,現在生活比以前輕松了,收入也增加了。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