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嚴寒逼人;窗內,熱火朝天。春節前夕,石門茶廠出口紅茶加工車間仍然忙忙碌碌。記者在石門縣三圣鄉太青山海拔近1000米的幾家茶廠的現場看到,昔日貧窮落后、全靠柴火加工茶葉的山區,出現了烘茶不請“燒火佬”、制茶不用“煤和柴”、一切全靠新型電氣化科技設備當家的景象。一股科技興茶新風正在石門茶區悄然興起。
“茶葉要做好,全靠燒火佬。”這是以往石門茶葉加工業界流傳了很久的一句口頭禪。茶葉制作加工時,火功對茶葉的“色、香、味”影響很大,制茶大師要掌控好火候,需要和燒火的工人配合默契,才能做出好茶。但如今“燒火佬”這個“職業”在石門茶鄉即將成為歷史。筆者走進該縣子良鄉茶農王中舉、劉輝等人的茶廠看到,廠子雖小,但四周花草林木俱全,鳥語花香,如同來到了農家山莊;廠房內外窗明幾凈,茶機擺放整潔、井然有序。正值春節茶葉生產的大忙時節,廠房、機器上,幾乎沒有一絲灰塵。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制茶已經全部用上了新型科技機械和電氣設備,不像過去靠雙手,一個茶師傅一晚只能制作加工幾斤或十幾斤茶,還要雇傭幾個“燒火佬”做幫手。現在一臺茶機可頂10多個茶工,每加工1公斤茶相比過去要節約人力成本1元以上。據王中舉介紹,去年,他家通過政府的茶(農)機補貼,自己還投入15萬多元,購進了一整套自動化程度很高的新型茶機,很先進,全部用電,不需要燒一根柴也不要一點煤,制茶再也不要請“燒火佬”了,只需要開動茶機,按照規范的技術、標準操作就行了。現在,制作出來的茶葉質量比過去要好多了,銷售價格也上升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小了許多,用一句話說就是“既賺了鈔票又輕松了身體”,全搭幫國家的科技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而40多歲的劉輝更是牛氣,他已經注冊了“泰清山”商標,通過了“qs”認證,他計劃和本村、周邊的茶農組建茶葉合作社,在2至3年內通過國內的ofdc有機認證,還下決心申報“imo”有機認證,將產品銷售到國際市場。據他介紹,太青山區域山高生態好,適合發展茶也出產名優茶。他們計劃通過幾年時間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大力改造老茶園,擴建高標準的優質茶園,為將太青山建成湖南省專業核心茶區之一做貢獻。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