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禿的燈泡、無取暖設施的房屋、老年村民,楊灣村(音)似乎與先進的衛星技術格格不入。但安徽這個小村是(中國)首次測繪農田的試點,這令它躋身該國努力打造現代農業中共的優先政策,有助于夯實糧食安全的最前沿。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改革將農田承包到戶,但土地證并不準確,且超過半數農戶缺乏相關證件,靠村民口述和村官拍腦袋確定土地使用權。全中國有10億塊從未進行過準確測繪的農田。安徽有關負責人表示:“若現在還不行動,老一輩人去世后,下一代人可能不知道哪片地歸誰。”上周公布的中央文件要求用5年時間在全中國范圍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這是一項成本高昂的技術挑戰。
農田測繪任務冗長繁瑣,卻至關重要,它會令中國農民對自己的權益更放心,因而愿意合并農田展開更有效的大規模種植。中國農業目前仍以小規模種植為主,無法提高生產率以養活與日俱增的城鎮人口。鑒于地方官侵占農田是引發農村騷亂的首要原因,此舉還能防患于未然。更準確的土地確權也令農民更有安全感。楊灣村的簡中柱(音)說,“這很重要,地是農民的命根子。”
土地確權工作很艱難,涉及衛星圖片,頒發證件和創建數據庫等。相關負責人預計全中國將需要180億元的成本,還有官員表示成本高達1000億元。對債務纏身的地方政府而言,即便是最低成本也無法承受。安徽碼頭鎮的地方官就表示,相關費用該由國家承擔,“沒理由讓地方政府埋單。”由于為每畝地提供平均150元的補貼,該項目還將令北京面臨潛在財政負擔。
精確測繪將迫使中國重估擁有18億畝農田的數據被視為確保糧食安全的紅線。經過更精確測繪,僅安徽省碼頭鎮就多出45%農田,引得鎮領導和當地村民滿心歡喜地盼著更多補貼。但該項目也可能引發農民猜疑。楊灣村的楊昌培(音)就擔心會失去土地。相比之下,他的鄰居簡中柱則興致盎然。他說,土地被合并后,村民們用來確定農田歸屬的田埂將消失,需要通過其他方式證明他們有多少地,“只要解釋清楚,全國人民都會理解其重要性。”(環球時報)
來源:環球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