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10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聚焦“三農”。今年“一號文件”首次聚焦“三農”工作“軟件”問題,也就是“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
隨著我國糧食實現“九連增”,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我國“三農”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與此同時,農村情況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去年全國農民工達到2.6億人,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趨勢明顯。一些調查表明,我國部分地區農民的平均年齡已達55歲以上,而且今后相當一部分年輕外出務工人員不再有返鄉務農的意愿,農民勢必進一步老齡化,“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日益嚴峻。
如何解決農民人手短缺和老齡化的問題?今年一號文件,最大的亮點就是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具體地講,培育一些新的經營主體,一方面要鼓勵農民合理的土地流轉,讓土地向一些種田大戶、種田能手集中,從而確保土地不會閑置撂荒,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要扶持農民發展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包括各類種植業和養殖業專業合作。截至2012年,我國已經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68.9萬家。通過發展合作社,農民采購農資的成本大大下降,機械化耕作更為便利,農產品市場銷路更為暢通、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強,農產品品牌和附加值都可得到提升。實踐證明,這種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集約化生產,有助于節省人力物力、實現農業的規模效應、克服“小生產”難以應對“大市場”的矛盾。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