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市永川區南大街譚家壩村村民周元貴一大早就趕往朱沱鎮轉龍村,與180多家農戶簽下協議。這些農戶將963畝種糧耕地以保底分紅的方式,入股到周元貴的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成為股份制種糧的“股民”。
“今年股份制種糧的面積,將在去年的基礎上,大幅度增加。”周元貴說。
種糧成本高,這是不爭的事實。據測算,如果由農民單家獨戶地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1畝水稻,除去所有成本,純收益不到300元。
如何降低種糧成本?去年初,周元貴在永川區農業部門的支持下,探索出股份制種糧的新機制:農戶與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簽訂協議,把耕地交給合作社統一經營。農戶把耕地交給合作社后,不再投入1分錢的費用和勞力,只等收獲后按每畝稻田400公斤的產量保底,與合作社對半分成;超出400公斤的部分,也按對半的標準實行分紅。農民要稻谷的,分給稻谷;不愿要稻谷的,可按當時市場價,分給現金。
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去年在朱沱鎮馬道子村、來蘇鎮觀音井村、何埂鎮魚龍村等地,吸納了353戶農民的1211畝稻田入股。
朱沱鎮馬道子村村民王孝平將家里2.4畝承包地入股,到收獲時,畝產達到600公斤。按簽訂的入股合同,他分得了750公斤稻谷,折成市場價,每畝純收入達到840元。
“入股后的‘保底’,讓我家的稻田有了穩定收入。”來蘇鎮觀音井村村民伍元中說,去年他將4畝稻田入股后,雖然遭了災,但也獲得了800公斤稻谷的保底收益。
2012年7月31日,來蘇鎮遭遇一場雹災,觀音井村入股的344.4畝稻田80%倒伏減產,畝產低于400公斤。但合作社仍然履行了400公斤的保底協議,確保入股農民的利益。
“雖然觀音井村300多畝水稻遭災減產,但當年合作社整個種糧收益,還是基本上‘平過’。”周元貴說,這主要是規模經營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科學種糧提高了單產。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