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我國,得天時地利之便,各地加大扶持發展特色農業,一些特色農產品快速“生長”,打出了品牌,形成了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
甘肅定西的土豆、廣西崇左的甘蔗、陜西洛川的蘋果等,這些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不斷拉長,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同樣的地理條件,在全世界分布著一條黃金產業帶。但有的地方并沒有用好先天優勢,也并未打出品牌。強種植、拓市場、打品牌、廣培訓、拉長產業鏈,特色農產品發展快的地方有獨到之處。新春伊始,本報派出多路記者赴鄉村調研,期望對各地發展提供借鑒和思考。
19世紀的定西,因貧困被左宗棠稱為“苦瘠甲于天下”。20世紀的定西,同樣因為貧困,社會學家費孝通七次探訪為其脫貧出謀劃策。如今,定西已成為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形成了一條完善的產業鏈。前不久,記者到定西實地探訪,看小小馬鈴薯如何做成大產業。
探育種
合作社有兩盼:一是與科研機構對接培養新品種,二是病毒檢測費用降下來。
要了解馬鈴薯產業鏈條的源頭,就要看定西渭源縣的馬鈴薯種薯產業。
渭源縣地處甘肅省中部,氣候冷涼且南北差異大,是種薯繁育的理想區域。
渭源田源澤馬鈴薯良種專業合作社智能連棟溫室內,工作人員杜宏輝向記者介紹了馬鈴薯脫毒種薯的生產過程。
首先將引進的馬鈴薯種苗進行催芽,其次在無菌環境下進行莖尖剝離,接著在試管中進行培育。種苗在組培室培育出來以后,還要進行病毒檢測。檢測完成之后,剔除有毒苗,然后就是無毒試管苗的擴繁。經過擴繁的種苗再拿到溫室中繁育原原種。原原種繁育出來以后,就可以移植到大田里進行規模化種植。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