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一豆二、強麥普麥、螺紋線材……國內期市不乏類似的“孿生”品種,然而,同根所生的這些品種命運卻大為不同,冷熱不均的背后是先天原因還是后天培育不足?諸如一號二號之分,是一線二線還是a角b角,有沒有可能一起做大,實現共榮?很多人都在思考這些問題。
有人認為,國內期貨品種上市初衷無不在于服務實體經濟,但部分孿生品種的問世,從一開始就是個美麗的錯誤,因為功能的重疊和現有市場資金存量、投資者結構的制約,注定了他們相互間的競爭性,同時活躍幾無可能;也有人認為,類似豆一豆二冷熱不均的原因更多在于其自身屬性和期市所處的發展階段上,隨著相關政策制度的不斷改進完善,期貨市場的不斷成熟壯大,這些問題將自然得解。
那么,你怎么看?
尷尬:本是同根生
說起大豆期貨,那可是中國期貨市場資歷最老的品種之一。1993年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交易的“黃大豆”,轉基因、非轉基因大豆均可以交割。2002年,為貫徹執行國家轉基因政策,加強對進口轉基因大豆的管理,大商所將黃大豆合約拆分為黃大豆1號合約(2002年3月15日上市,只允許非轉基因大豆交割)和黃大豆2號合約(2004年12月22日上市,兩種大豆均可交割)。
大豆期貨一二號之分不但帶來了品種上的創新,也催生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市場現象,這就是,在絕大部分時間豆一現貨冷期貨熱,豆二則是現貨熱期貨冷。行業人士介紹,在現實生活中,非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大豆用量(含貿易和加工)比例大致為1:6,后者大大超過前者;從期貨市場看,2000年以來大豆期貨合約日均成交量一般保持在40萬手左右,2008年日均成交量達到92萬手(豆二僅占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是全國累計交易量最大的品種;即便在豆二最火爆的時候,其最高一周的成交量也僅僅是30萬手,日均還不到7萬手。另據中期協數據顯示,2012年在豆一成交金額同比增加88.75%至21451.63億元的情況下,豆二卻減少了2.78%,僅為4.94億元。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