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未摸索出一套嫻熟的應對國際高糧價的技巧之時,中國又將迎來國際低糧價及日益增多的糧食進口,這使得中國的糧食調控政策面臨更復雜的考驗。
短期來看,2012年全球農產品價格上漲造成的播種面積增加,使得2013年國際糧價下調變成大概率事件。中國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糧食(包括谷物、大豆等)進口量同比增幅超過25%,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接近14%。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近期為《求是》雜志撰文,指出導致這一趨勢出現的長期性因素:目前中國農業呈現階段性特征,突出表現為“雙高”、“雙緊”,即高成本、高風險;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青壯年勞動力緊缺。
高低之間,國內糧價洼地變得日益明顯,糧食進口量的增加也因此可能成為常態。
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如國內外糧價差異消失,則中國不應繼續為糧食貿易設限。
在堅持糧食較高自給率的前提之下,如何在不超過世貿組織規定范圍內通過補貼等措施提高糧食主產區及農民的積極性,增加糧食產量、降低糧食價格,成為調控面臨的難題。
形勢所迫,相關政策的調整已提上議事日程。
據《財經》記者多方獲得的權威消息顯示:包括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補貼力度、進行目標價格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加速研究制定。
“今年可能在一系列制度問題上有所突破。”發改委一位相關官員向《財經》記者表示。
進口激增vs糧食自給
“如果按一個人一年吃800斤糧食來算,去年進口的糧食相當于養活了1.9億中國人。這意味著,中國糧食自給率已跌破90%。”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稱國研中心)副主任韓俊近日指出。
形成佐證的,是2012年中國糧食進口量激增的既定事實。
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包括谷物、薯類和大豆等在內的糧食進口量達8025萬噸,進口額達421.4億美元,同比增幅超過25%。以2012年中國全年糧食產量約5.9億噸來計算,進口總量已占其糧食總產量的接近14%。
來源:《財經》雜志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