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深入推進基層漁技推廣體系改革,我市逐步建成集技術推廣、疫病防控、質量安全監管、現代漁民培養于一體的漁技推廣體系,漁技推廣服務隊伍和為農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1、加強現代漁業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努力促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和漁民增收。一是結合我市漁業養殖現狀,緊緊圍繞廣大漁民的需求,組織項目專家篩選了海參、大菱鲆和半滑舌鰨為主導品種,海參池塘生態養殖技術、池塘微孔增氧技術和海水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為主導推廣技術;遴選科技示范戶202 戶,輻射帶動周邊1000個養殖戶;在下營鎮萬畝海參生態養殖示范園內建設海參池塘養殖核心示范區,面積4000畝,促進優良品種、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和技術的大面積應用。二是圍繞重點養殖品種、高效生態養殖、立體混合養殖等新型養殖模式和技術,成功實施了黃河三角洲海參池塘生態養殖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實際推廣面積1.81萬畝,畝產約122公斤,比實施項目前畝增產22kg。成功申報了淺海立體綜合養殖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及離岸型智能化深水網箱養殖項目,并已開始實施。三是為現代漁業園區建設提供技術保障,積極參與保種選育與良種良法示范推廣工作,推進良種化建設進程。
2、加強現代漁業生產主體培訓培育和信息服務,努力發揮公共服務作用。一是培訓培育新型職業漁民。圍繞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漁民要求,開展生產技術、質量監管、經營能力等方面的培訓共6期,年培訓職業漁民900余人次,發放技術性資料3000多份,發放由我局主編的《海參池塘健康養殖技術》、《大菱鲆健康養殖技術》、《半滑舌鰨健康養殖技術》系列叢書以及海參池塘生態養殖技術光盤等技術資料500余份。二是引導行業協會發揮作用。大力推行“推廣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漁戶”的推廣模式,基本形成推廣機構為主導、多元化組織參與的新型推廣工作機制。三是提升信息服務能力和水平。強化信息隊伍建設和信息采集發布,為漁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政策、技術、市場、災害預警等信息服務,開展海水養殖的漁情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完善漁業生產基礎數據,有效提升漁業信息化水平。
3、加強疫病防控、質量安全檢測,努力發揮依法行政的技術支撐作用。一是擴大病害測報范圍服務漁業生產。開展主要養殖品種病害測報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及時報告、應急處置和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機制,2012年,我市常規測報點27個,測報品種8個,省直測報點6個,測報點數量、測報品種、測報面積較2011年均有大幅增加。二是結合基層漁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的實施,分別在昌邑市漁技站和下營養殖示范區安裝水生動物疫病遠程會診系統,系統的使用使水生動物疫病診斷變得簡單易行,而且大大提高了病害測報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三是加快推進昌邑市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建設工作。昌邑市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現有儀器設備100余臺套,面積達600余平方米的實驗室及辦公場所已基本建成。在完善實驗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加強人員培訓和運行指導,組織制訂水生動物苗種檢疫規范和程序,全面啟動實施水產養殖與增殖放流苗種的產地檢疫。四是圍繞建設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要求,結合漁技推廣項目的實施,集成示范和推廣應用優質種苗、生態高效模式、標準化生產、病害防治、節能降耗等先進實用關鍵技術和管理措施,推行“三項記錄”和規范用藥,把健康養殖技術和生態安全理念送到千家萬戶,從源頭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元荷)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