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相關政策的扶持,近年來各地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業內人士表示,以前占地在500畝以上就可以叫做“大市場”,但近年來“大市場”動輒達到千畝以上。農批市場規模大躍進的背后,行業涉及的種種問題也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以下簡稱“農貿聯”)工作會議上,農貿聯會長馬增俊表示,農批市場涉及市場、經銷商、消費者、生產者等多個環節,但過度競爭會造成整個行業的資源浪費,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體系,擾亂農產品市場秩序等。他表示,應該制定出臺農產品批發市場法規,以法律形式規范、保障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行為,同時完善農產品市場規范管理相關標準。
門檻過低競爭升級
對于行業競爭升級的原因,馬增俊認為主要由于政策導向寬松、行業規劃缺乏、市場設立門檻過低三大因素造成。
據悉,從“十五”時期到“十一五”時期,各級政府都把農產品市場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流通的重要支撐體系和溝通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橋梁紐帶。在寬松的政策導向下,大量民間資本如房地產業、餐飲服務業、鄉鎮供銷業以及其他產業以合作方式紛紛投資圈地建設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在這種背景下,農產品批發市場如火如荼迅速膨脹興起。
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不少地方政府把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或農產品物流中心數量當作衡量政績的一個主要標準,導致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存在著盲目性。地方政府追求局部目標利益與投資商的預期收益沖動驅動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規劃失控。
馬增俊表示,目前我國農批市場設立時只要具備規定的基本條件,向工商部門申請營業執照后即可開業。市場設立門檻過低,造成資源浪費和引發惡性競爭。他表示,西安、銀川、成都、武漢、哈爾濱等地的農批市場集團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協會正在對此進行調研,并尋求解決之道以求行業有序健康發展。
立法工作刻不容緩
多位專家呼吁加強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立法工作,加強市場的準入與退出機制,則是本次會議上傳遞的另一個信息。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