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迅速推進,使中國糧食供需處于“緊平衡”。
一方面,快速的城鎮化消耗大量優質耕地,農村青壯年勞力大量外流,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糧食生產后繼乏人。另一方面,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和收入增加,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快速改變,許多家庭肉類支出的比例已超過了主糧的支出,使飼料糧需求猛增。
目前中國大米、面粉等主糧仍保持著95%以上的自給率,但其他糧食作物的產量減少了,比如,中國在2012年進口了5838萬噸的大豆,進口額350億美元,對外依存度超過80%。同時,2012年谷物進口也由2011年的550萬噸增加至1400萬噸,進口增速快速上升。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粗放圈地式的城鎮化會侵占耕地,進而影響到糧食安全。他認為,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對糧食安全影響較小,可以發展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來提高生產效率。
他認為糧食安全有諸多爭議,不過有一點很明確,就是糧食安全在注重“量”充裕與否的同時,也應該注重“質”的安全。
“沒人種地要靠土地流轉”
記者:各界對新型城鎮化討論熱烈。從農村移居城市的人越來越多,種地的人,或者說,可以種地的人越來越少,這是否會影響到糧食安全?
鄭風田:大家都很害怕劣質的城鎮化,因為那意味著亂圈地,以前舊的城鎮化的確有不少地方這樣干。所以擔心快速發展城鎮化會影響糧食安全是有道理的。
目前中國現有城鎮的土地空間利用率潛力不小,與國外人口稠密地區相比還很低。比如上海空間利用率算高的,高樓大廈不少,但其實其空間利用率連香港的一半都不到,和首爾、東京相比,空間利用集約度還遠不夠。而北京的空間利用率更是連上海的一半都不到。北京、上海在大陸范圍內空間利用率還算很高的,更別提其他的中小城市了。如果新的城鎮化繼續采取“攤大餅”,盲目占耕地,建花園式的工廠,則會浪費很多稀缺的耕地。
來源:東方早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