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養殖業中,海虹不僅是極不起眼的配角,而且還曾如麥田里的野草一樣成為災害。如今,在日照嵐山頭,海虹卻成為一個帶動漁民致富的紅火產業。嵐山頭的海虹是如何從草根崛起成為海洋養殖明星的呢?
隨著一艘艘漁船滿載歸來,下午2點的嵐山頭中心漁港又忙碌起來。在這個收獲海虹的黃金季,養殖戶常艷學可謂“日進斗金”。日照市嵐山頭街道海虹養殖戶常艷學告訴記者,他每天出去一條船收大約三四萬斤貨,根據現在的情況,大約每天收入兩到三萬塊錢。
沖洗、打包、裝車,一袋袋海虹被發往煙臺、青島、浙江等地。在這些忙碌的養殖戶里面,韓正亮是當地較早養海虹的人,從正月到現在他已賣了100多萬元。他的養殖場離中心漁港坐船要一個多小時。韓正亮告訴記者,12年前他養海虹的時候,整個嵐山頭漁民都在養扇貝。在漁民眼里,海虹不值錢,還爭餌料,就跟它自身的顏色一樣,是吸附在扇貝上的黑色陰影。據了解,因為海虹附著在籠子上,漁民們還得用人工把它剝掉,不剝掉的話它在籠子外邊,會使透水量受影響,對扇貝不好。
海虹由“黑”變“紅”源于1997年,那一年,氣候變化海水變暖,扇貝全死了,雜草一般的海虹卻活著,還賣了20萬元,這成了韓正亮災年的唯一收成。從那開始,海虹在老韓的養殖場里地位越來越高了,直到兩年后實現大翻身。1999年,日照扇貝大豐產,但漁民卻豐產不豐收。韓正亮告訴記者,因為扇貝不值錢了,導致自己的扇貝都放在冷庫里。九六年以前可能是四五十塊錢一斤,九九年跌價很厲害,到了毛殼一塊錢一斤。
那年開始,韓正亮干脆騰龍換鳥,淘汰扇貝,養起了海虹。然而,初唱主角的海虹并沒有一下子“紅”起來。扇貝籠養殖的海虹又小又瘦,產量也低。于是韓正亮他們通過去外邊走訪,發現北邊有用皮條養來養殖的,因此后來他們也開始用皮條養海虹,這樣的好處一是費用低, 二產量高, 三是規格大,四是肥滿度好。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