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了一組數據:抽樣調查表明,我國留守的務農農民平均年齡為55歲,其中女性超過6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近83%。
因此,對于“城鎮化”這一話題,張桃林的視角與常人不同。3月10日,張桃林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搜狐網聯合主辦的兩會訪談時表示,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是必然趨勢。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3億人,并且以每年900萬人~1000萬人的速度增長,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已經成為回避不了的問題。
今年,張桃林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了一份建議,呼吁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他表示,公眾十分重視農產品質量問題,要求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但如果追根溯源,要提高農產品質量,就要對農民素質的提高予以足夠重視。
他說,我國現在要花大力氣加快新型農業生產體系的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是其中最重要的“細胞”。如果仍是千家萬戶的小而分散的農業經營模式,農民的素質、生產資料的應用、現代科技的使用都有局限,對資源利用效率和農產品質量都會產生影響。
張桃林說,我們現在所說的城鎮化,要有土地的保障,要有產業、就業的支撐,要有人口的聚集,還要有公共服務,這樣才是城鎮的概念。但是,現在有些地方,土地的城鎮化快過人的城鎮化,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城鎮化。
他認為,從我國國情來看,適合推進“就近城鎮化”。城鎮化一定要跟農業現代化一起推進,發展現代農業,延伸農業的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化水平,從而解決就地就業,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進而解決目前出現的“人口大流動、交通大運輸、家庭大分離”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張桃林指出,我國的土地產出率并不低,但是農業勞動力的分母很大,勞動生產率很低。我國農業勞動力上存在的問題,主要不是人數的問題,而是質量、結構方面的問題?,F在農村勞動力中老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者比較多。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