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進入公眾視野,始自2011年在臺灣地區發生的向食品中違法添加dehp事件。這場“塑化劑風波”曾席卷兩岸四地,并陸續蔓延至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在短短數日內就迅速升級為國際食品安全事件。
時至今日,“塑化劑”已經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詞匯,特別是在與食品安全相關的領域。過去的幾個月,就先后發生過引起廣泛關注的“白酒業塑化劑門”和“洋酒涉塑事件”。然而,公眾談“塑”色變,卻始終對塑化劑沒有一個相對完整和清晰的認識。同時,人們對食品領域“人體可能攝入塑化劑的最大來源”,幾乎毫無所知。
“我認為,在國內,人體攝入塑化劑的最大來源是食用油。”中國增塑劑行業協會(注:中國大陸地區稱為“增塑劑”,臺灣地區稱為“塑化劑”,二者所指相同)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向人民網財經記者表示,“這種事,首先要分成兩種情況。一個是生產方為了達到某種產品特性的‘主動添加’行為,比如臺灣的塑化劑事件;另一種是生產方并非故意添加,但其產品本身的特性比較容易導致這種結果(人體攝入塑化劑)。我說的‘桶裝食用油是最大攝入來源’,指的就是這第二種情況。”
人民網財經記者就此觀點采訪了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龍魚,金龍魚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市場上多數產品都是用塑料桶包裝的”,對其可能存在的危害“不清楚”、“沒聽過”。
該不該用塑料桶裝食用油?
為何“食用油才是人體攝入塑化劑的最大可能來源”?這一觀點是否正確?人民網財經記者就此進行了相關調查。
走進超市,不難發現:進口食用油產品均采用玻璃或金屬包裝,而包括金龍魚、福臨門等知名品牌在內的國產食用油,除了少數禮品裝之外,絕大部分使用塑料容器。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